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容長考(第1/2頁)
章節報錯
足球場的進球可以轉化為簡單的數學題。
世界盃比賽的標準足球場,從中圈的開球點到門線的垂直距離為52.5米。
史上正式比賽的最快進球紀錄是2秒,2012年9月塞爾維亞的一場青年隊比賽中,博萊特隊的武克巴基奇提前助跑卡著主裁判的哨聲直接起腳射門,皮球越過對方門將在門線前1米處彈地破門。
2秒時間飛越50米距離,秒速25米,換算後時速90公里,這個球速對於職業球員來說毫無困難。
當然,從巴基奇射出皮球的執行軌跡來看,為了更好地控制落點,飛行末段的速度損失非常大,推算起腳時的初速應該在110120公里左右。
雖然球速提升了30%,但依然在大部分職業球員的能力範圍之內。
之所以幾十年來僅此一例,就是因為辣麼大一個門將不是擺設!
以現代門將1米9的平均身高為例,掂著腳加上臂展可以輕鬆覆蓋2.32.5米的高度。
而標準足球場球門的高度是多少呢?2.44米。
因此,想要開球越過門將吊射破門,某人需要練出一雙媲美C羅的粗壯美腿,能夠離門50米開外抽出下墜幅度剛剛好的電梯球,成功機率堪比萊斯特城英超奪冠。
更別說長距離起球必需的助跑和發力動靜非常大,對面門將只要不是走神兒溜號,哪怕前出到點球點也可以在2秒時間內後退68米,摘下門線前的高空球輕輕鬆鬆。
而陳偉恩之所以能夠說服裡皮臨陣整活兒,當然不是自信過頭兒只想著秀一秀回傳腳法。
他同樣有過一番精密的計算,只不過附帶了一些“心理學”層面的小小修正。
比如透過分析錄影,陳偉恩發現秘魯門將加萊塞是一個典型的南美門線型門將,約等於納瓦斯的縮圈兒弱化版,雖然淨海拔比納瓦斯高了3公分,但由於毫無旅歐經歷,導致技術細節過於隨意和個人化。
國足的門將教練蘭普拉對此予以了證實,加萊塞身高不矮卻是個塌肩膀,出手速率並不算快,同時他還有一個臨撲救時跳步調整的不良習慣,重心轉換自帶硬傷。
比如秘魯隊懸崖一線的出線形勢,正合了一句“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心態上還不如提前出局為尊嚴而戰。
於是中國隊開場一發出對攻邀請,秘魯隊立馬如陳偉恩預料的那樣全軍出擊。加萊塞前出禁區高位實屬必然,面對韋世豪、武磊和張玉寧3個速度型鋒線,身前兩個中後衛又提得高高的,他沒站到大禁區外面已經算得上謹慎。
再比如秘魯前兩場連續首發的後腰尤頓,這是一個身材矮小、技術出眾的典型南美球員,同側的愛迪生同樣是一個1米7出頭兒的矮個兒邊鋒,兩人都有拿球擺脫的自信和能力,正是國腳們“以力證道”的絕佳物件。
幾個修正值加上去,于大寶前壓、張玉寧回撤,中國隊透過連續的高空作業不知不覺在中路高位運營出人數優勢,武磊撿到球權第一時間給陳偉恩搭臺架炮,由後者在中圈偷施冷箭。
……
陳偉恩並沒有採用過於複雜的腳法,他是反跑過來半轉身施射,本來也沒有多少發揮技巧的餘地,就是內腳背抽射“大力出奇跡”,只求打足球威和球速,至於落點並不講究,打中球門範圍就行。
落在加萊塞眼裡就是,足球上一刻還由本方掌控,下一刻眼睛一眨,就快飛到弧頂了。
此時不慌,更待何時?
他眼睛得盯住球,身體要往後退,大腦同時預判落點和球速,心分三用之下腳步多少帶了些踉蹌。
加萊塞退得不慢,球過頭頂時已經退入了小禁區,他心裡還在慶幸來球落點不算刁鑽,並不是兩個球門死角。
習慣性地跳步蹬地後仰出手,他才發現預判失誤,似乎有點兒夠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