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巖洞時,船隻便放緩了速度。

船頭引路的漢子點起一盞氣死風燈,掛在竹竿上,插在船頭。

這條水路不是直的,行至一半還許拐個大彎。

路程不遠,卻十分艱險,最窄的地方,剛剛能容一艘稍大些的商船透過。

驚蟄也是走了一回,才知道為何江源的船隻與別處拉貨的船隻稍窄一些。

就是為了透過這處巖洞專門如此打造的。

若不是熟悉這條水路的艄公,是萬萬不敢隨意開船進入這處巖洞的。

孟景瑞雖未曾來過,但也知道這巖洞的來歷。

在驚蟄耳邊說道,“這巖洞是我祖母為開啟去碧水的商路,專門請人重新開鑿過的。

聽我阿爹說過,剛發現時,這裡面是不能行船的。

非了好大力氣才鑿通,江源能堅持到現在,也多虧了這條商路。”

拐過一處大彎,便能瞧見出口處有光傳來。

驚蟄知道,出了巖洞,再繞過一片林子,這條河便有一處岔道。

往上游再行一日,就能換車馬前往碧水。

阿孃的信裡說叫他們過來接應,想必不會在往上游走了。

應該在河流岔道那處,就能見到阿孃。

剛出了巖洞,驚蟄就迫不及待的站起了身子四處觀瞧。

希望能瞧見阿孃的身影。

瞧了一圈,也沒什麼發現。

出了巖洞船的速度便快了起來。

小姑站在船尾,一邊撐船,一邊發出意義非凡的鳥鳴聲。

驚蟄知道,那是陸家村用來確定同伴位置,互道兇吉的暗號。

還未行出林子,驚蟄便聽見了回應。

急忙起身喊道,“小姑,你們慢些,我聽見回應了。

阿孃他們該是在林子裡,咱們找地方停船吧。”

小姑應了聲,順著聲音的方向,找了處淺灘停船。

幾人上了岸,小姑又用力的打了幾個呼哨。

不過片刻,便有三五個人影從林子裡走了出來。

待他們上前,驚蟄才瞧清楚他們的樣貌。

全是十六七的少年,有幾個十分眼熟,是族學裡的男孩子。

驚蟄去漁村接阿孃的時候見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