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機械研究院結合之前從星際戰士戰甲的技術,經過一部分的篩選以及結合後,已經搞出了輔助戰鬥外骨骼,原本一些大型器械像是迫擊炮等物品,已經可以掛載到精銳戰士身上。

雖說整體而言,這種機械外骨骼還較為簡陋,同時威力無法與刀鋒戰士的生物機械戰甲相提並論,但卻也大幅度提高了普通洪軍的戰鬥力以及生存力。

如果配合洪軍戰士自己的武道修為,以及相對應的戰鬥裝備,一名修為高強的老兵甚至可以短暫的和刀鋒戰士對戰幾個回合。

其實李宏深自己知道,一場大戰後,傷亡最多的不是衝鋒在最前面的刀鋒戰士,而是這些普通的洪軍,尤其是與負能量敵人對戰的時候。

面對負能量雜兵,刀鋒戰士可以像是割草一般,一槍或者一刀就能解決一個,但是普通的洪軍就需要依靠自身的實力和武道修為配合戰鬥器械才能和負能量雜兵進行對抗。

而且一旦遭遇到高階兵種,讓其殺到洪軍陣營中,那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如果不是因為李宏深目前拿到的兩個技術,在進行了改造後都是不可逆的,同時對於資源需求較大,李宏深都想要把刀鋒戰士技術進行拆分然後推廣到全軍。

但是很明顯,這樣的操作不符合建軍常理,甚至可以說對於資源以及軍隊的建設會產生極大的不利。

因此李宏深也只能透過這些機械外骨骼來增強普通洪軍的實力,讓其在戰場上能夠更好的生存。

除了以上這些,李宏深現在又再次對部隊建制進行了修改,經過了這次與負能量的對戰。

以及參考了大佬們軍團的建設,李宏深與領地內的將領們進行商議總結,並對於自身軍隊進行了改革。

首先就是劃分了軍種等級,按照普通,精英,先鋒三種等級把軍種進行了劃分。

刀鋒軍自然不用多說,直接成為了領地中唯一一支先鋒軍種,而後又從軍隊裡選拔和抽調一部分老兵組成了多個兵種組合的戰團。

這部分根據裝備和人員的素質會被劃分為精英和普通兩種,兩者之間的人員是相互流動的,有時候會調老兵到普通戰團去帶新人,也有從普通戰團晉升到精英戰團的尖兵。

而戰團則是現在軍中最大的作戰單位,每個戰團有千人,設立有戰團長、副官、團旗手、攻堅隊、九支戰鬥連隊。

每個戰鬥連隊有百人,設有一位連長、一位副連長、一個施法者小隊(三人),一個火力小隊(五人,含有一名連隊戰旗手),以及三個戰鬥排。

每個戰鬥排設有排長一人、副排長一人、外加三支戰鬥小隊,每個戰鬥小隊十人,各班均有班長、副班長各一名,當然也有可能由排長或者副排長兼職。

其中戰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品,不僅僅代表了戰團的精神,更是巢狀了眾多李宏深領主空間中高精尖的技術,像是戰陣,輔助陣法,定位,空間擴容等。

每一個戰旗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小型的軍火庫和治療所,其中存放的彈藥可以供應起所在的隊伍打一場高強的戰爭,同時還可以形成一個防護矩陣,讓戰士們在裡面休息恢復。

在完成了軍隊改制,成立了戰團之後,李宏深又開始對刀鋒戰士進行擴軍,從洪軍中大量的選拔優秀士兵成為後備役,而後加入到刀鋒後備役訓練營進行培訓和磨鍊。

最終把刀鋒軍團擴充套件到十萬人數的時候才停止了下,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大幅度的降低普通級戰士們的數量,大概普通士兵和刀鋒戰士的比例堪堪維持在十比一。

而且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領地的晉升,以後普通戰士的數量還會在進一步的壓縮。

而伴隨著的戰士數量的削減,李宏深還對研究院下達了新三系融合戰士的研發任務。

新的三系融合戰士還是在刀鋒戰士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就目前而言,研究方向和目標分為了兩種方向。

一種是增加護盾和護甲的防禦力,同時對於自帶的火力進行加強,讓這樣的戰士可以成為行走的戰爭堡壘。

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快速消滅敵人的雜兵,並針對一些大型目標發動威力巨大的攻擊,此專案被命名為火騎士計劃。

第二種則是對行動力和敏捷性進行加強,把攻擊力拉到當前的極致,同時增加光學迷彩、干擾迷霧、電磁束縛等技術。

讓他們可以遊走在戰場,針對那些高階敵兵,就算可能無法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但卻也可以配合其他兵種,陰一下敵人,起到阻止、騷擾等作用,此專案被命名為遊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