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面甸、安南之役清朝是損兵折將無數,最後還是這兩個小國懾於清朝的體量巨大,認為打不起消耗戰才主動議和讓慫使才使乾隆有臺階可下。二徵金川雖然意義重大,加深了改土歸流。但損失也不小,同時這些戰役屬於鎮壓少數民族起義,並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而抬灣鎮壓天地會林爽文的起義竟然被算入十全之內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所以說乾隆這個十全老人自稱還真是有些誇大事實了。當然最後也的確不全了,銘國時代乾隆帝的安息之地裕陵被東陵大盜孫點英光顧,過後乾隆帝的屍骨是再也全不起來了。

至於說後來乾隆帝有沒有後悔這個自稱呢,答桉自然是沒有的。

乾隆帝在乾隆六十年讓位於嘉慶帝,自己退居幕後是為太上皇,到了嘉慶四年才駕崩。等於說又當了四年的實際統治者。

其中值得幸運一說的是,乾隆禪位以後嘉慶登基的當年,清朝中期最大的起義白蓮教起義爆發。

這樣一來,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是在嘉慶年間跟十全老人乾隆帝治下的強大國度是沒有關係的。

嘉慶三年,白蓮教起義的領袖之一王三槐被擒。乾隆帝得知以後,得意洋洋的侈談“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說明了乾隆帝壓根就沒有後悔過。

所以雖然說乾隆年間發生了十次的叛亂但是卻是和一眾輪迴者們所降臨的兩江之地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乾隆年間兩江之地還是十分和平的。

而這樣的和平環境反叛自然也就無法和清初明末時期的李自成那樣只要稍微一起義,那就可以立馬裹挾著大量吃不飽飯快要餓死的平民老百姓去攻打縣城,乃至京城了。

至於明末起義的表面原因在於商品經濟的急劇發展和剝削程度的急劇加重,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社會各階層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層次矛盾則在於明朝中後期的制度體系—宦官和賦稅制度。

以及屯田制中的軍屯制度到後來弊端暴露無遺,首先是剋扣糧餉,明後期,將領剋扣士卒糧餉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他們用睃削所得,過著糜爛生活,向兵部官員、監視太監和紀功御史等人行賄,營求升遷或開脫罪責,其次是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強和內監佔奪,使軍隊失去糧食的來源,決定了霸佔軍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激化,平時摩擦甚多。

明中期以後,國家財政的破產和賦稅的加派,不斷提取太倉銀兩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庫的藏銀輸入戶部,導致國家財政內外交困,面臨破產。並且為了應付日益增多的軍費開支,朝廷不斷地加派賦稅,明朝統治階級在全國範圍內以徵礦稅為名,派遣了大量礦稅監,魚肉人民,加重百姓負擔,加速了階級矛盾激化。

當然還有大自然的天災,也就是明末時期的那個小冰河時期。

其實小冰河時期對於北方雖然影響較重,但是對於南方而言卻是沒有那麼嚴重的。

所以每個朝代的滅亡的最大原因其實還是在於人性的貪婪得不到遏制,官員的貪汙腐敗得不到有效的懲罰。

皇帝做為唯一一個監察百官的人如果出現昏庸無能,那麼百官的貪腐自然就會日益嚴重得不到有效的扼制。

然後大量的官員貪腐在得不到有效扼制的情況之下,就必然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出現。

然後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極大不平衡的情況就必然會導致起義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