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此時心煩氣躁,甚至想打人。

早上到公司,先是看到4.95%破春節檔電視劇收視率記錄,並且力壓《白夜追兇》0.9%的收視率,立馬獲得百分百好心情。

然而幾分鐘後,收到一份報告,豆瓣評分只有7.5,比《白夜追兇》整整低了兩分,差評無數。

睡了一覺起來,《利刃》的口碑垮了。

汪城不能接受。

他也想不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演員,有頂流徐晨易和關妍思,有實力派趙天文,還有一眾老戲骨。

已經照顧到了所有群體,有問題嗎?

劇本,是找寫了總票房超過二十億的《激戰特工》三部曲的金牌編劇量身打造的。

有歷史成績,又是強項,有問題嗎?

怎麼想,從各方面想,都沒問題。

那麼,問題只能出在觀眾身上。

“我就不信了!”

汪城去企鵝影片和豆瓣逛了一圈,看了三四十頁的差評,登時懷疑人生。

觀眾噴的點,竟是他視為優勢的兩個點,流量明星和劇本。

“我不能接受!”

汪城握拳狠狠砸在了辦公桌上。

一直以來,流量明星在圈中是有不少負面的評價,但是都沒有上綱上線,幾年下來那麼多影視劇,也沒見被噴成這個樣子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觀眾喜歡捧爛片,或許有一部分好這口,但絕大部分是想看好劇的。

奈何當第一個吃流量這個螃蟹的人賺翻了,就像是開啟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令無數資本投身其中,用最簡單的方法賺更多的錢,誰還管劇的質量?

說白了,圈子裡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往往皆為利往,流量即鈔票,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經濟中路人皆知的“致富”公式,泛娛樂化,操縱飯圈文化,宣揚“娘炮”的畸形審美,煽動對立情緒,炒作緋聞隱私等等,打的都是流量的算盤。

流量沒有原罪,流量至上有,當觸及底線時,終將會被反噬。

——————

第二天……

《利刃》3、4集,收視率4.05%,評分7.0。

《白夜追兇》3、4集,5.05%,評分9.3。

徐晨易和關研思的粉絲撐住了部分收視率,但撐不住評分,口碑繼續下滑。

白夜的收視強勢逆襲,直接破5.0%,評分雖有下降,可口碑依然很好。

到了第三天……

《白夜追兇》開始締造屬於自己的神話。

而《利刃》的收視率和評分依舊止不住的跌。

差距,似乎越拉越大了。

導演在網上被瘋狂開會,甚至徐晨易和關研思的粉絲都調轉槍頭對準了他,罵他拍的什麼爛片,有這麼多、這麼好的演員都不會用。

汪城則是在公司被開會了,被下掉了出品人、製片人等一眾身份,“你好好的幹你的經紀總監,管好企鵝娛樂的經紀人就行。”這是總裁送給他的話。

到了第四天……

《利刃》的劇情終於從徐晨易和關研思的情情愛愛轉到了特警隊,可為時已晚。

《白夜追兇》隨著越來越多的角色亮相,口碑持續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