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老朱伏在案頭,看著奏章。

這一個多月,老朱可一直都沒閒著。

雖說秋收各項事宜已經完畢,各地的稅糧也都已經紛紛入庫,或是已經押解到了京城,可以說到了這個節點,都已經完成差不多了。

可老朱依舊沒有到閒著的時候。

入冬,擺在老朱眼前有著最大的三件事。

這第一件,自是即將要進行的東征倭國,這是和群臣諸將一起議定的,除非出現了重大的變故,不然不會改變。

而大軍一動,自是黃金萬兩。

前期的準備工作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做好的,糧草,火藥,兵器,戰船,士卒訓練等等都需要他這個做皇上的操心過問。

此外,此番東征倭國,也是當初朱標的建言。

老朱自是希望這一仗能打的漂漂亮亮的,如此一來,對於朱標的聲望便是大有幫助。

作為首位的倡議者,朱標天然就有功勞。

當然,這事兒要是辦不成,朱標也要連帶一些責任,哪怕這些責任對朱標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老朱也不想看到。

而這第二件事,就是明年春耕之日要推行的貨幣以及朝廷相關政策的推行。

洪武三年這一年,老朱看著收上來的稅糧,心中大抵有數,實際上天下的百姓還是窮困的多,在民間,一些地方還有餓死人的情況發生,而且這還不是偶爾出現的情景。

因而,對於民生和民力的恢復便成為了朝廷的首要任務,而貨幣以及相關配套的政策,推行的是否順利,將會極大的影響明年大明民生的恢復情況,故而,老朱是分外重視。

雖說在丞相胡惟庸的牽頭之下,中書省對於這些事情都已經逐一擬定了條陳,各項事情以及有可能的出現的情況都做了充分考慮,各項需要的物資也都已經囤積如山,朝廷徵辟才幹突出的商人也已經就位,可老朱仍舊不放心。

這些事情,他都要逐一過目,一絲馬虎眼兒都不許有,可謂是嚴厲到了極致。

而第三件事,就是水利的興修。

從窮苦中走出來的老朱,太知道水利對於農業的影響有多大了。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一場及時的春雨,也許就意味著一年的豐收,一場稍遲一些的雨水,就有可能造成減產,甚至於絕收。

故而,水源必不可少,農民們除了看重土地,最看重的就是這水源。

這以往在民間的時候,老朱就時常看到,這鄉鄰的村子,因為水源灌溉的問題,大打出手。

須知這不是普通的爭鬥,這是性命相搏,雙方為了這場爭鬥的勝利是極盡所能,動械殺人,那都是家常便飯。

哪一次這樣的爭鬥不得死上幾十個,幾百個乃至幾千個人才罷休。

這是絲毫不誇張的。上萬人的械鬥場景,實際上和軍隊打仗沒什麼兩樣了,一樣的有排兵佈陣,有指揮,有掩護,有包抄,有突襲。

唯一不同的是,對於這些戰術的使用,遠不如如今大明軍中的將領熟練罷了。

當然,這樣的場景,也並不多見,至少因為如今的大明朝廷立起來了,已經好了許多。

而在大元的治下以及元末那樣的亂世,那就是並不稀少了。

畢竟放羊管理,械鬥就械鬥唄!

只要錢交上來,百姓死活壓根沒人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