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兩地發展之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困擾張溫的問題恰恰是種什麼。
屯田戍邊,這個法子張溫不是沒想過。這招的確是個好招,也是個妙招。
從秦始皇的時候,這招就被髮明出來了。
移民實邊,實際上就是這種的異化。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這個法子更是被大力推廣,現今的甘肅,在漢時,就是張掖。早已有屯田的痕跡。
只不過不同的是,滄海桑田,歷史變遷。
當時的甘肅環境可沒有現今這麼惡劣,想到這裡,張溫當即就道:“殿下,屯田戍邊之策的確極好,只是殿下是否想過,要種些什麼?”
“棉花。”朱標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張溫則是一愣,這棉花他不是沒聽說過,在甘肅,他也是親眼見過的,的確很適宜在當地推廣生長。
而朱標則道:“對,就是種棉花。這種出來的棉花,可以交給朝廷,朝廷再撥發軍糧補給。”
這可是朱標方才思考新疆問題時,就已經想好的。
新疆的難題是打下容易,治理難,長久治理更難。因為,就需要有一條經濟大動脈進行支撐。
而在農業上,朱標的設想就是種棉花。
一則現如今新疆甘肅之地本就是棉花的種植區,推廣起來不難。
二來朱標知道,這棉花,所種出來的是一種前景非常廣闊的經濟作物。
這一點,當初老朱知道有這麼一種作物的時候,也是這麼論斷的。
絲綢穿得起的畢竟是少數,除了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絕大多數人都是穿不起的。
而棉布製成的棉衣就不一樣了,面向大眾,非常親民。
而且,後世在新疆那裡,也是大力推廣種棉花,種棉花的科技技術水平更是飛速發展,實現了大機器操作,新疆棉這個品牌更是由來已久。
總之,朱標覺得,在西域甘肅這些地方,大力推廣種棉花,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行業。
朱標想了想道:“張將軍,這回京之後,我和你便一起覲見父皇,論說此事。將來甘肅西域兩地,是否安穩,皆要仰仗將軍。”
“將軍若能確保兩地安穩,則功莫大焉。”
朱標清楚,種棉花只是其中一項,而且是最基礎的一項,這兩地經濟的發展,真正要依靠的是絲綢之路。
只有這個法子,才能最終讓這兩地繁榮興盛起來。
有了發達的商貿,還愁沒人麼?
絲綢之路,才是一條最穩定,最具備力量的大動脈,也是大明向西北輻射力量有力助手。
張溫此刻思索一番,亦是點了點頭。
他也不確定朱標所說的,能不能行的通,可心裡,張溫還是想去嘗試一番的。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行不行?
深夜,朱標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營帳,並未立即歇下,而是先將今晚的收穫記錄了一番,一些新的想法都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