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這方面,雖然在早期的時候,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先們就已經會採用經濟戰打擊敵人。

可是,對於金融貨幣的認知,此刻的人還淺顯的很。

就比如,胡惟庸忽略了紙幣的背後信用支撐。

單純的採用朝廷的信用背書,是完全不可靠的,因為一旦濫發超發紙幣,這最後買單的還是朝廷自己。

畢竟,此時的大明又不是後世的美帝,鈔票隨便印,反正其他各國都得為他買單。

大明現在連個附屬國都沒幾個,就算有,也是小貓三兩隻,誰能扛得住大明這麼大的體量?

在原先歷史上,這寶鈔後期就貶值的厲害,朝廷連給官員發放俸祿,最後都選擇了實物抵扣。

在歷史上,其實也不是沒人玩過這種政策。

漢武帝就曾經玩過這麼一出,整出了一個白鹿幣。

就是以白鹿的皮作為貨幣發行,一張白鹿幣,明明不值幾個錢,然後漢武帝強制規定值四十萬錢,且諸侯向長安供奉,必須要白鹿幣。

如此一來,諸侯只得花大價錢去購買白鹿幣,然後又送還給漢武帝。

這一轉手,漢武帝等於啥都沒損失,就狠狠的坑了一筆諸侯。

這也算是老劉家的傳統了,一個個都挺面厚心黑,坑起豪強和諸侯,那是毫不手軟。

相比起漢武帝坑諸侯和豪強,這寶鈔發行到最後,朱標就知道,最後承擔這些的惡果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

這透支朝廷的信用,最後得到這樣一個結果,朱標是不願意接受的。

商鞅都知道,徙木為信,官府要做事,就一定先要在老百姓心中豎立起威信,尤其是說一不二的威信。

絕不能讓老百姓覺得朝令夕改。

這在百姓心中建立起朝廷的威信,實際上很難,可要說一朝敗掉,那是再容易不過,之後再想立起來,所面臨的的阻力將是格外的強大。

而大明才剛剛立國不久,朱標自是希望這朝廷的信用價值能夠儘可能的保鮮,別那麼快被人給整臭了!

就算是要臭,那也得先找好接盤俠再說。

反正這玩意兒,不能爛自己手裡。

老朱聽著胡惟庸說了許久,眼中喜色漸濃。胡惟庸能在這個時候提出如此行之有效的建議,自是令老朱大為開心。

他相信,胡惟庸這道策略實施下去之後,國庫很快就會充裕起來。

到時候,國家自然有餘力再去做別的事情了。

老朱做了這麼多年的上位者,對錢,那認知自然是深刻的。

這打仗要錢,這治國一樣,也要錢,而且都是要花大價錢。現在胡惟庸整出的這個政策就非常符合老朱的心意。

朝廷只需要印製一些紙幣,就不再需要其他的投入,這世界上哪還有這樣一本萬利的買賣?

一時之間,老朱都不禁想狠狠的誇讚胡惟庸一通。

朱標見狀,心中暗道不好,自己得抓點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