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戰國以來,士子之中便有一種風尚,君以國士待我,我自當以國士報之。

此乃為報知遇之恩。

儘管歷經千年,這樣的風尚幾乎不存。

但是,一些士子心中仍對這樣的傳統保持著尊崇。

趙良此刻就深切的感受到太子殿下的濃濃情意。

對於他,太子殿下是抱有莫大的期許的。

而在京城中的一處客棧,李進衣著仍舊樸素,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原先他住的是下等房,乃至只能住柴房,這還是店老闆好心所致。

可現如今,自從他李進高中之後,店老闆就立即將他換到了上等房間,且當得知李進還進入附加考試之後,店老闆還主動為李進提供一日三餐,而這些,店老闆都不取分毫。

就連京中不少官員,也來和李進拉關係,套近乎。

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莫過於此。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當日他的表叔馬三刀觸犯國法,自裁之後,他李進的生活也是一落千丈。

窮困之時,甚至連鍋都揭不開了。

原先和他表叔交好的那些人,幾乎都斷了來往。

只有軍中一些表叔的同袍兄弟,還來接濟幾分。

可今時今日,他高中之後,這些人又以馬三刀的名頭來與他見面。

李進對此心知肚明,更能理解。當然,對於這些人表露出來的“好意”,他全都拒之門外。

今時今日,拿了這些人的好處,日後只怕要以數倍償還,那都是不夠的。

想到這裡,李進不由得想起了趙良,原先他還為欠趙良五千兩銀子苦惱。

畢竟這五千兩銀子對他來說可不算是一個小數目。

若是規規矩矩的,這筆錢只怕他一輩子都還不上。

雖然說這筆錢趙良說是他捐贈的,並不需要李進償還。

可是,這錢對李進來說,又怎能不還?

而就在方才,宴席散了之後,一名太子宮中的人,告訴他,這筆錢他已經不用還了。

因為這些銀兩,太子已經悉數還給了趙良。

知道了這個訊息,李進心中一塊大石頓時落地。

而後面,那人更是交給他一份太子親筆寫的書信,讓他以他的表叔馬三刀為戒,要多多勉勵之。

在信中,儘管對馬三刀貪贓枉法的行為多加批判,但對於馬三刀當年鄱陽湖英勇殺敵的功績並未否認,反而多加推崇,並未因為馬三刀最後貪贓枉法,就一筆抹殺。

看到信的最後,李進眼角不由的滑下兩行淚水。

自幼,他便沒了雙親,都是表叔在照顧和撫育他。

尤其是馬三刀的兩個兒子死了以後,對李進,更是視如己出。

如此深恩大德,李進自是不敢忘。

可當馬三刀因為貪贓枉法的罪名自裁以後,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不管他的表叔馬三刀曾經立下何等功勞,周圍的人都彷彿當這個不存在了一般,只記住了他的表叔馬三刀是個貪官。

現在,太子殿下這份信,充分肯定了馬三刀過往的功勞,這讓李進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