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如今的明軍,根本不畏懼和元軍野戰。在徐達和常遇春這等名將的指揮下,明軍的步騎協同戰術,已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

在騎兵的對拼上,就算是元軍這樣生於馬背,長於馬背的軍隊,也不佔優勢了。

老朱在北疆設立了三個重鎮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可不是擺著看看的,這三衛俱是老朱令徐達、常遇春、馮勝三人各自從軍中挑選精銳組建而成,為的就是應對北元的侵擾。

三衛呈現品字陣型,其中,大寧衛居於開平衛的東部側翼,蒙古走廊一帶完全被其掌控,而東勝衛則控扼河套平原,而居中的開平衛,則是以元上都為依託,可以成為進攻北元的前進基地。

如此佈置,自是大有講究,進,可以對北元發動攻擊,退,也足以自保。

此外,這三個重鎮往這兒一擺,漠南已然成為明軍的自留地,大明可藉助此地豐茂的水草,屯田牧馬,用來資助軍事之需。

可以說,老朱這一佈置,從長遠來看,其意義深遠,頗具戰略眼光。

此外,有了漠南這塊養馬地,那漢地內的許多原先被蒙古貴族圈作養馬場的地方,就可以再度復耕為農田,如此一來,可以極大地恢復民生,迅速的令大明恢復元氣。

在這一方面,尤其以淮河之地最為嚴重,那裡許多的灘塗,農田,都曾被蒙古貴族圈作了養馬場,當然,後來這些地方,成為大明軍馬繁衍基地,也是大明最初騎兵組建的根據所在。

但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顯然,漠南這塊地方,作為養馬地更為合適。

畢竟,相比起漢地生長的馬匹,草原的環境更為惡劣一些,也因此導致草原上的馬匹脾氣更為彪悍,在戰場上發揮的戰力更為強勁,更受將士們的喜愛。

當然,原先漢地的馬種也不錯,雖說比起草原上的戰馬遜色了一些,但是作為戰馬,在戰場上還是可堪一用的。

畢竟,秦國國君先祖就是養馬起家,到了漢代,漢武帝數次北伐,打擊匈奴,主要依靠的不也是漢地的軍馬嘛!

就算是去求西域大宛國的天馬、汗水寶馬,那最終也沒弄幾匹回來啊!

憑著這幾匹馬,說遠征漠北,和匈奴扳手腕子,那簡直就是想屁吃。

當然,漢武帝的創舉就在於藉此改良了漢地的馬種,保證了在之後的若干個朝代,戰馬的質量都相當的不錯。

一直延續到宋代,這中原的馬匹質量才急劇下降,被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狂虐。

以致於到現在,老朱要說養馬,想找漢地本來的良種,還真不好找,真就只能培育蒙古馬,作為戰馬使用。

想到這裡,朱標就有些氣不打一處來,這又是一樁宋代儒家士大夫乾的一樁好事。

一群畜生,一天到晚淨不幹人事。

當然,這口鍋他們自是不肯背的,已然是甩到唐代了,說宋朝無養馬地,是因為唐代把養馬地給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