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漢代農學家趙過之後,千百年來,實際上農業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期間的改變雖有,但很難有趙過那樣革命性的變革。

但在元代,這農業的發展,卻展現出了一股不一般的生機。

而朱標手中的這三本書,堪稱是集元代的農業大成了,如果將這些農書刊印,分發到各地,那對於指導農業生產將有著極大的幫助。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個,朱標才迫不及待的來到老朱的書房,將這三本書找出來。

書找到了,但朱標旋即又意識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怎麼印刷?

現在這個時代,又不是後世,雖然活字印刷出來了,但是,作用範圍很小。

就比如宋濂,當初求學的時候,還是採用比較原始的方法,從別人那裡借來書,然後自己手抄。

這效率,簡直低的可憐。

要是用這麼一種方式,那朱標覺得還是洗洗睡吧,別動這樣的心思。

摸著下巴,朱標覺得,這活字印刷術是該搞起來了。

畢竟,這算是基礎,以後要印刷的東西還多著呢,教育事業要發展,就離不開印刷術的進步。

原先規模小,朱標沒想起來,可眼下這都要全國範圍內了,這印刷術再不提上日程就拖後腿了!

可這印刷術怎麼弄?

朱標也是一臉懵逼,是真不知道,他在後世上學,並且考上了軍校,可那是吃現成的。

這印刷術具體如何操作,發展流程怎樣的,朱標完全是個門外漢。就記得初中語文課本上有篇專門介紹膠泥活字印刷術的文言文。

想了半天朱標都沒想出個眉目出來,陡然間,朱標想抽自己一個大嘴巴子,自己是真蠢,自己現在是太子啊,自己搞不定就交給下面人啊!

自己還浪費腦細胞想這個做甚?

而且,現在的膠泥活字印刷雖然有缺點,但也不是不能用,先湊活著用怎麼了?

等有了更好的,那再更新換代唄!

想到這裡,朱標覺得面前豁然開朗了。有些事情,換條思路想想也不是走不通。

這古代能人多了去了,合理的利用這些大牛,這才是自己正確行走的方式。

啥事都自己幹,看似聰明,可那也是真蠢。

想到了這裡,朱標興致勃勃的帶著三本書回到了承乾宮中,明日將這件事情交待下去就可以了,怎麼做,我不管,我看結果就行了。

翌日,朱標聽完李善長等人的彙報之後,當即將這件事說了一通,並且直接將三本農書甩了出來。

在這件事上,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恢復農業生產,恢復民生,是僅次於北伐的大事,根本容不得李善長等人拒絕。

楊憲當即領命,回去就召集工匠,負責印刷刊印三本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