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淡淡的看著孔希學,將孔希學邀請入座之後,二人又寒暄了一會兒。

交談之中,驀然間,朱標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孔希學見狀也是眼皮子嚇得跳了一跳,莫非自己剛才哪句話說的不對,惹惱了這位太子爺?

眼前朱標年歲雖小,不過十三四歲,但終究是太子,要真是惹惱了他,還不好辦。

臨來的時候,他老爹也叮囑他了,對待朱家,必要的恭敬是要有的,畢竟是新朝新君,若是真的奪了這天下,以後還要在人家手底下混,得罪的太狠,不好。

孔希學略微思索,拱手拜道:“臣方才見殿下嘆氣,不知所為何事,是臣先前說錯了什麼話了麼?還望殿下指點。”

“先生多慮了!”朱標臉上露出愁苦之色,道:“並非是因為先生的緣故。”

說著,朱標仰頭看天,長長嘆息了一聲,道:“父皇出征在外,命本宮監國理政,自從接手之後,方才知國事之艱難,百姓食不果腹,民生凋敝,本宮心中委實難安。”

“而在旬日之前,黃河水患爆發,山東數縣受到牽連,民生更是艱苦,這數縣的百姓安置以及生計,令本宮寢食難安……”

“方才與先生談論之中,無意想到這些,才嘆息一聲……”

正說話間,朱標突然話語一轉,道:“久聞先生博識多才,令尊更是當時的《左傳》大家,精通禮樂,想來先生也受到薰陶不少,不知先生可有法子教我?”

孔希學面色鎮定,心中卻是狂罵。

艹!

我哪會這些?

不過孔希學只是想想,就有了辦法,這一套,他熟。

略作思索,整理言辭,孔希學淡淡道:“殿下,聖人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對這些,孔希學倒背如流,逮著朱標就是一通狂噴。

“且古之聖王,欲平天下,莫不修德。”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乃修德三年,有苗乃降。”

“湯之時,網開三面,且禽獸尚受其恩澤,況百姓乎?修德政,用賢相伊尹,乃滅夏桀。”

“禹未王之時,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德之厚也。”

“周公輔佐武王,東伐殷紂,功莫大焉,又制禮定樂,賓服四海,乃德之化也。”

“……”

“因此,殿下如欲令天下太平,百姓休養生息,黎民安樂,當以仁治國,以禮治國,為天下之表率,不可妄動刀兵,如此,民自安樂。”

朱標就這麼看著孔希學,就這麼看著。

廢話說了一籮筐,朱標聽明白了,總結下來就兩字:修德。

天下為什麼會有兵禍啊?肯定是你君王不修德所致。

百姓日子怎麼過的不好啊?肯定是你君王德行有失。

黃河怎麼發大水了?還是你君王不重視德行,上天降怒才會如此。

旱災、洪災、瘟疫為何橫行?定然是你君王不檢討自己德行的緣故。

不行你看,上古那些聖王為什麼能做出那些豐功偉績?那是因為修德。

這“修德”,就和後世生病多喝熱水一樣,屬於一個萬能的藥方。

當然,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區別在於,生病多喝熱水,說不定真的有效,但治國理政,修德那就是……

你他麼忽悠傻子呢?

朱允炆那個大傻子信了你這種人的邪,老朱攢下那麼厚厚的一份家底,四年就敗完了!

崇禎那個二傻子信了你這種人的邪,被忽悠瘸了,罪己詔下了不知道多少封,窮的衣服上面打補丁,最後落得煤山上吊自盡的下場。

當然,從始至終,朱標也沒打算從孔希學這裡真討得什麼法子來治國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