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藏書樓內的書籍九成九都是竹簡,餘下那百分之一是絹帛,紙質書幾乎沒有。

一來,紙這個東西真的不便宜,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用得起的,哪怕是小聖賢莊內部教學也多用竹簡。

二來,紙張誕生也沒多少年,之前的先賢經典還是都只能用竹簡,竹簡這玩意又結實,自然可以大量留存下來。

三來,除了特別有錢的狗大戶,大多數人普遍不願意用紙張編書。

這個年代的知識很昂貴,書籍作為承載知識的軀殼自然很珍惜,大多數家庭有本書都恨不得當傳家寶供的,而經典著作大都微言大義,需要反覆閱覽才能吃透,這一過程中難免磨損嚴重。

讀書人寫書,亦或者抄錄書時,都是抱著一本傳三代,人走書還在的目標去的,易損壞的紙張自然不是優選。

因此,小聖賢莊收藏的諸多先輩流傳下來的書籍,自然也就都是竹簡了。

順便一說,近些年小聖賢莊的新學子都很少在閒暇時間來藏書樓內讀書了。

倒不是他們不好學,而是因為這些書簡中用秦篆編篡內容的只有一小部分,其餘的都是以前的各國文字。

他們現在學的都是秦小篆,讀起來很費勁。

說回正題,荀子進來之後,目標明確的直奔雜書區而去。

這一類書,他以往很少看,不是特別感興趣。

不過今天他卻是為此而來,目的自然是尋找治療天明的方法。

這段時間,藏書樓內有關醫學的正經書籍已經被他全看了一遍,不能說全無收穫,只能說屁用沒有!

當然,一無所獲這個結果和這類書籍太少也不無關係。

醫家的那些人只知道搞傳統師徒傳承,根本沒幾個願意把醫學藥理編篡成書——就那麼為數不多的幾本醫書,大半還都和古尋和念端有關。

正經門路沒得走,荀子只能想辦法尋摸點偏方邪道了。

荀子以往是從來瞧不上這類雜書的——不是覺得它們沒用,而是覺得沒大用,有時間多看點經典不好嗎?

現在為了天明,也是真沒轍了。

好在當年起建藏書樓,收錄藏書時,儒家秉承的原則是沒有原則,只要是書都往裡收,要是按照正經儒生的脾性,八成就沒有這一片雜書區了——雖說沒有原則,太低俗(你們懂的)的一類也還是不收的。

儘管這類藏書足夠豐富,荀子也依舊沒把握找到靠譜的方法,只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

小聖賢莊大門口。

照常送完飯的石蘭照常拎著食盒,照常走在路邊上朝山下走去。

路旁的一棵樹後,一道鬼鬼祟祟的人影躲藏著,同時探頭探腦的向外偷窺石蘭。

穿著夥計衣服,一臉喪氣的石蘭猶豫再三後,還是停下了腳步,看向那棵樹。

被人窺視,她不是很在意,尤其是在那人她還算認識的情況下,但是身邊老是跟著一個鬼鬼祟祟的尾巴這也不是事兒啊!

那天晚上過後,這傢伙就總愛在背後盯著她,實在是讓人不自在!

感受到石蘭灼灼的目光,樹後的人尷尬的撓著頭,走了出來。

這人不消說,自然是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