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長幼之辯(第3/4頁)
章節報錯
“仁者,愛人;義者,利他。”張良不慌不滿的辯駁著,
“身為儒家弟子,見到有人身處危難之中,自當挺身而出伸出援手,而非袖手旁觀獨善其身!”
“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倘若民眾不知恭謙,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誠,如果百姓都想著謀害自己的君王,以下犯上,那麼整個國家豈不會陷入動盪,百姓豈不會陷入危難!?”練
“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難道天下就可以太平,百姓就都能安居樂業!?”張良針鋒相對,絲毫不讓。
“《孟子·公孫丑下》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伏唸對此不為所動,冷哼著回應,
“哼……難得你還記得先賢經典!”
“《論語·顏淵》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小聖賢莊乃儒家聖地,天下讀書人心中的楷模。”伏念此時站起身來,來回踱步行走,語重心長的繼續說道,
“如果我們不傳播聖賢平和之道,反而鼓動民眾造反生事,動搖國本,詆譭王道,豈不是就在成人之惡,作那小人行徑!”
“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君子之道在於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練伏念猛地轉過身,怒目看向張良,
“你說的不為,難道就是不忠不孝!?”
“《孟子·盡心下》中教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百姓的生死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才有社稷,才有君王。”
“斷章取義,一竅不通!”伏念一振衣袖,
“《孟子·離婁上》有言: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倘若沒有倫理綱常,沒有社會秩序,又和談社稷國家?沒有了社稷國家,又如何保障百姓的利益?沒有保障,又如何‘民為貴’?”
“大師兄所言或許有理,但似乎差了一句……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張良悠悠回道,
“聖人亦有教誨: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讓不仁善之輩高居王位,只是在縱容其傷害天下的無辜百姓。”練
“哼……”伏念聞言忍不住搖了搖頭,張良的想法確實頑固,不過他此時倒沒那麼生氣了。
重新坐回榻上,伏念回應道,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房,你進小聖賢莊的第一天就該知道了,我們只專心研修學問,不談論軍國政治。”
“你身為讀書人,更不該隨便對自己的君王妄加評斷。”
“敏於事而慎於言,要知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取,如今可正是多事之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練這幾句話,與其說是辯論,倒不如說是伏念在苦口婆心的勸諫自己的師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