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巡車隊內,其中一輛馬車中。

小聖賢莊掌門伏念端坐在車箱主位,古尋坐在客位,張良敬陪末席。

“伏念掌門近日很忙啊。”古尋端起自己身前的茶杯,輕啜一口後,笑著說道。

“讓國師見笑了,實在慚愧。”伏念抬手一禮,做赧然態回道。

他最近是很忙活。

忙活著四處吃閉門羹。

忙活著跟儒家自己人內鬥。

所以伏念才說自己讓人見笑。

不過儒家內鬥,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過往小聖賢莊從不下場,哪怕是百家第一噴子歸隱小聖賢莊後也都不怎麼開噴了。

而現在,身為儒家掌門,一向只讀聖賢書的伏念親自下場了而已。

這確實令很多人感到驚奇與錯愕,尤其是儒家內部。

這也導致伏念遭到了儒家內部部分派系的集火攻擊。

伏念被人集火不是因為代表著小聖賢莊的他跳出來向嬴政,向帝國獻媚。

而是因為他在這個時候跳出獻媚。

孔老夫子不是一個不知變通的人,所以他的徒子徒孫也都有著非常靈活的處事準則,對聖賢書上的諄諄教誨也都有著各自靈活的理解。

在過去,身為儒家聖地的小聖賢莊一直處於沉默之中,對於帝國朝廷的種種作為,從不發表意見。

伏念是個板正的儒家君子,所以哪怕他對嬴政有不滿,也不會表現出來,所以他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但儒家的其他派系可沒有他這麼安分老實。

儒家的聲音,從帝國正式一統天下開始,就從來沒有消停過,只不過是多大的區別。

在這些不斷髮聲的儒家學者看來,嬴政如今的東巡,以及決心泰山封禪的態度,再加上廣邀儒生共議封禪之禮這些結果,都是他們日復一日,不辭辛勞,不畏艱險,向朝廷進言換來的。

當然,他們或許也承認,這一切可能不完全是他們的功勞。

但從來不言不語的小聖賢莊肯定沒有任何功勞!

結果伏念卻想借著所謂的儒家聖地,儒家掌門的名頭,在這個關鍵時刻跳出來摘桃子。

這種行為,他們只能用不當人子來形容。

當然,伏念不是來摘桃子,但在許多儒生眼裡他就是來摘桃子。

直至此時,絕大多數的儒家弟子仍不覺得自己大禍臨頭了。

伏念嘗試過勸說,但他不能把話說的太透徹,否則反而會引火燒身,得不償失。

然而話不說明白,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信他……甚至說明白了也不信。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

大幾百號的儒家弟子,還都是儒生中的佼佼者湊到這泰山地區來,可不是為了湊熱鬧的。

對於伏念這不無三分訴苦之意的回答,古尋不由笑的更歡了,但還是勸諫道:

“伏念掌門,要學會接受現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救。”

伏念沉默了一下,然後回道,“國師說的伏念明白,不過……這不只是救人,也是自救。”

無論如何,小聖賢莊是儒家聖地,是所有人提起儒家都會第一個想起的名字。

儒家要是遭了難,小聖賢莊倖免的機率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