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他師傅如果沒死,如今就會成為兵主長老。

想到這裡,同時也是為了打打感情牌,勝七不無傷感的說道,“如果我的師父還活著,未來應該就會接任兵主長老之位。”

一聽到這個話題,六大長老全都陷入了沉默。

前代六大長老的集體戰死可謂是農家幾百年來最為慘痛的損失,也完全打破了農家保持了無數年的上下傳承,搞得他們六個老傢伙不得不苦苦支撐,硬捱到現在。

要是沒這檔子事,他們中或許有人已經離世。

畢竟老人的壽數幾何,往往和心態關係不小。

沉默持續了片刻後,還是兵主出聲說道:

“不必多言,看在你們都曾是農家弟子的份上,這次便不追究你們擅闖之過。”

“快走!”

遭到嚴詞驅逐的勝七怔了一下,但也沒太在意。

感情牌沒起多大作用也無所謂,他們既然敢進來,自然是有倚仗的。

吳曠上前兩步,朝兵主行了一禮後說道:

“昔日阪泉之野,神農六部決議與皇帝言和,蚩尤桀驁,不願遵從,更離部落而去。”

“然炎帝宅心仁厚,為勸其回頭,留下了一條規矩。”

“任何失去了農家身份的弟子,都會有一次找回身份的機會。”

這裡必須強調一下,儘管吳曠所說是炎帝留下的規矩,但現實未必如此。

關於黃帝、炎帝,以及蚩尤這三位上古部落領主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有很多傳說版本,具體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歷史,誰也不知道。

而農家的記載,則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爭奪天下共主之位,最後炎帝不願無休無止的戰爭,主動與黃帝講和退讓。

蚩尤本是炎帝六部之一,因不願談和而叛出炎帝部落,之後繼續和黃帝爭鋒。

農家這條規矩,實際上是他們根據自家的傳說記載演化而來,與炎帝本人關係不大。

當然,這個不重要,農家願意給浪子回頭的弟子一個機會也不是壞事。

不過這個規矩最初的時候要求並不高,隨著農家越發壯大,人數越來越多後,卻變得越發嚴格了。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對弟子的約束加強了,恰恰是因為放縱——弟子多了以後,魚龍混雜什麼貨色都有,農家就幾乎不再驅逐弟子了。

少數被驅逐的,幾乎都是嚴重違反了農家的規矩,根本就不該再收回來。

六大長老都很瞭解這條規矩,因為如今負責執行這條規矩的就是六長老。

也是因此,他們乾脆忽略了這條規矩,不把它當作一種解決方案,而是直接勸勝七兩人滾蛋。

“規矩雖有,但流傳至今,已非當初那般簡單,你們應該很清楚。”最開始說話的長老回應了他們。

他身下的圖案是三團雲朵,這是烈山堂的標誌,代表著明曆法這一功績。

它對應的長老是歷師,一般也是六長老為首者。

因為這一項功績,被認為是神農氏最重要的貢獻。

炎帝的六大功績中,鑄兵刃,修水利和知音律一直有爭論。

農家堅持認為這都是炎帝的功勞,但史家學者卻不這麼認為。

比如音律之道,很多人認為源自於天皇伏羲氏,或者是黃帝的樂官伶倫。

剩下的種穀物,明曆法,以及嘗百草中,嘗百草的重要性被認為是最低的,因為治病終究比不過吃飯重要。

而明曆法的重要性又要高過種穀物,因為不明曆法,便不成農桑。

對於歷師長老所說的不簡單,勝七和吳曠確實清楚,他們也早就做好了面對一切的準備,此時望向對方的眼神中沒有絲毫遲滯與猶豫。

見此,歷師也明白了他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