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嶺南……”古尋喟然一嘆,輕聲說道,“一說起來頗有些遙遠的話題呢。”

說起來,嶺南之戰也才開始沒多久。

從計劃發動這場征伐百越之戰時起,就沒人認為能在短時間內結束。

整個百越之地的面積幾乎有半個帝國大,別說發動戰爭,就是派士兵走一圈都得不少時間呢。

不過時間雖然不長,局勢卻已經頗為明瞭了。

在最初的勢如破竹過後,帝國軍隊的步伐立刻就慢下來了。

更準確地說,在帝國軍隊的戰線拉到五嶺一代後,速度就慢下來了。

所謂五嶺,分別指的是大庾嶺、騎田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

它們既指地理上的山嶺,也是軍事上的險要重地,所謂的嶺南,指的也就是五嶺之南。

五嶺是百越之地的天然屏障,是保護百越民族不受中原影響的最大依仗之一。

也正是五嶺的分割,位於嶺北的東甌和閩越一代相對和中原交流更多,也更容易被中原入侵。

這次嶺南之戰的主將屠睢本來計劃的是分兵五路,同時進攻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諸多百越大族,從而一舉拿下整個百越。

可惜事與願違,除了進攻東甌閩越第一路軍確實輕鬆的攻城略地以外,其他四路大軍全部受挫。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帝國軍隊的實力依舊沒有任何問題,百越諸部族的軍隊完全沒有任何正面抗衡的能力。

但也只是不能正面抗衡。

藉助嶺南複雜多變且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早已習慣了自己生活環境的百越軍隊一直在跟帝國打游擊。

這導致對軍隊而言最重要的補給線始終無法建立,或者是建立了也極不穩定,非常容易被截斷摧毀。

沒有穩定的補給供應,足足幾十萬大軍,哪兒繼續深入百越之地,只能就在五嶺一代跟敵人不停的打拉鋸戰。

你來我往,你進我退,主打一個靈活。

可是百越人的軍隊只有幾萬人,人家當然可以自由自在,想怎麼行動怎麼行動,帝國這幾十萬的部隊卻是尾大不掉,根本和靈活兩字不沾邊,純純就是在被動挨打,宛如被人鈍刀子割肉。

嬴政對此自然是大發雷霆,進一步抽調民夫加大對嶺南的補給供給,可惜於事無補。

當然,嬴政不是無能之輩,眼見陸路運輸實在無法維持穩定,他自然就要另闢蹊徑,準備修建一條人工運河來充當補給線。

現在地方都已經選好了,就在長沙郡內興安縣附近,以湘江西嶺水為開端,打算向西南改道,連通大榕江灕江,暫定命——靈渠!

預計整條運河的長度也就一百里左右,畢竟開運河是為了連線不同的水道,而不是強行挖一條通向嶺南腹地的人工河。

不過即使只是百十里,其中還多為只需微調的自然河道,依然是個浩大的工程。

做個對比的話……耗費了秦國十年之功的鄭國渠,其長度也不過三百餘里。

更不要說在關中腹地修建運河的難度根本無法和在嶺南地區附近相比。

嬴政的決斷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果決且有效的。

雖然挖掘運河需要進一步消耗人力物力,加重百姓的負擔,可是不修運河,這場嶺南之戰或許永遠也打不完。

他當機立斷,反而能免去不必要的浪費——無論是時間上的,還是人力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