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亂勢漸起(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舊楚公子昌平君熊啟成功的佔領陳郢縣城,舉旗造反——當然,熊啟喊的口號是收復失地——陳郢之地的百姓也紛紛聞風而動,重歸大楚王化。
不過這並不是這些已經歸附在秦國統治下近百年的老百姓有多麼愛戴楚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話說得好:誰贏,他們幫誰!
熊啟造反要是不順利,那他們就是秦國最忠心的子民。
反之,他們就會是舊思故國不能回的楚人。
也不能說百姓首鼠兩端, 畢竟他們其實從來都不是有資格做選擇的人。
隨風飄搖,為的終究只是活下去。
但是這一現實,卻逼得李信不得不帶著二十萬大軍急行西撤。
單純的剿滅造反的昌平君熊啟當然用不了這麼些人,派個一兩萬精兵綽綽有餘。
李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鎮壓百姓。
昌平君的造反煽動了以陳郢為核心的大片楚國舊地百姓,涵蓋人口數以十萬計。
理論上這群連暴民都算不上的百姓並不能為昌平君提供多少實質助力。
哪怕他手底下現在已經聚攏了數萬大軍,主要戰力也還是靠農家弟子提供。
然而想要儘快的撫平躁動的民心,唯有以暴力壓制之——秦楚這邊還幹著仗呢,哪有空慢慢安撫百姓?
陳郢不平, 補給線就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讓前線士兵哪裡放得下心作戰?
萬一打著打著又斷糧了怎麼辦?
因此,李信不得不大動干戈,甚至不惜將後庭袒露給楚軍。
同樣也因此,羅網的斬首戰術才被嬴政列為了第一方案。
古尋的計劃只做備選。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道理,嬴政也是懂的。
戰爭中使用奇謀詭策固然收益巨大,但容易坑到自己。
有時候還是老實點的好。
已經被強行實施軍法管制的陳郢縣城中,道路上隨處可見一隊隊巡邏而過的兵丁。
可惜的是,這些所謂計程車兵,素質實在不堪入目。
既指外在條件,也指內在素養。
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身上連一絲一毫的都沒有護甲,哪怕是最基本的一點護胸。
穿的都是粗麻破衣, 勉強蔽體而已。
精神氣勢也是鬆鬆垮垮,佇列混亂鬆散,其中一部分還有著明顯的作風問題。
唯一能讓人把他們和士兵這個詞彙聯絡到一起的地方,就是他們攜帶的制式兵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