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中

周國和談正使楊明志是一個模樣穩重的中年男子,只是眉宇間始終縈繞著一抹憂愁。

當初在大殿之上是楊家牽頭力主陛下向楚國宣戰,如今周國卻輸得一塌糊塗,而這個罪名自然也是由楊家來背。

這一次可不同於往常。

這一次楚國可出奇的窮啊!

打贏了這一場仗,他們還不往死裡要錢?

到最後這個割地賠款的罵名還不是要楊家來背。

楊家原本是周國最頂尖的文道世家,周國才子無不以此為信仰,此番回去之後,楊家的威望怕是要在周國才子心中一落千丈了。

他也知道陛下想幹什麼,無非是他們楊家在朝堂上權勢日盛,陛下已將他們楊家視作威脅了。

帝王之道,平衡之術。

如今楊家不但在朝堂之上大權獨攬,就連太子都是他們楊家嫡女的皇后所生,楊家的心偏向太子,太子的心也偏向楊家。

若是太子繼位,那麼楊家作為從龍之臣權勢必然會再度攀升,陛下哪裡會容得一個楊家一枝獨秀?

所以在陛下即位之前肯定會不遺餘力的打壓楊家,以防止楊家大權獨攬的情況發生。

怕是開戰之前陛下就已經設想好了兩種解決的方法:

要麼大勝楚國,這樣周國就可以收復失地,陛下的名聲在史書上也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要麼被楚國大勝,這樣就可將兵禍之罪推到楊家的頭上,趁此大好時機全力打壓楊家。

而可悲的是,就算楊家此時想要再想聯手其餘世家怕是也難了。

楊家這些年來太驕傲了,在朝堂所得的利益也太豐厚了,一旦楊家倒下必將會出現大量空缺等待他人瓜分,其他的世家怕是正靜等著這一刻呢。

戰場上的明槍易躲,廟堂中的暗箭卻難防。

可事到如今,他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想到這些,楊明志只好硬著頭皮上前一步道:“外臣和談正使楊明志參見陛下。”

楚皇看著殿中躬身的楊明志開口道:“使者平身。”

楊明志道:“謝陛下。”

坐在楚皇旁邊桌案處的賢王開口道:“使者也知道,去歲我楚國天災人禍,如今又經歷了一場大戰,國庫不富裕,拿不出過多的銀錢來為使者再另設一場洗塵宴了,今日這慶功宴便與洗塵宴兩宴合一,也好款待遠道而來的諸位客人,使者以為如何啊?”

楊明志看著賢王那核善的眼神,嘆了口氣,躬身道:“外臣自當入鄉隨俗。”

事到如今,他又如何看不明白這乃是楚國給他們的下馬威?

楚國大敗他們周國的慶功宴與洗塵宴兩宴合一,這是何等的諷刺?

周國當初能不顧臉面尋得藉口與楚國開戰,此時周國戰敗,楚國自然不會再給周國留面子。

待到使者落座之後,楚皇問道:“使者一行可還順利?”

作為此番正使的楊明志拱手道:“回稟皇帝陛下,一切順利。”

沒辦法不順利,還沒出國境就遇到了還在圍城的楚國大軍,一路被楚國押回來的……

只要楚軍對他們一行十幾個老爺們沒什麼想法,他們就是絕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