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種植場。

一眼看不到頭的大廳內,整齊排列著數排淡銀色櫃子,櫃子的上方擺放著不計其數的玻璃器皿。

這些玻璃器的頂部都有一個類似機頂的東西罩著,機頂透過纜線聯接在一起。

幾位同樣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站在櫃子前,手持平板電腦,好像在記錄玻璃器皿的資料。

陳淑嫻走到玻璃器皿前。

裡面盛滿淡藍色濃液,隱約可以看到一個類似鼻子的東西漂浮其中。

“這是人類的鼻子。”身穿防護服的吳衷亮教授走過來。

透過防護服,傳出來的聲音有點怪。

“你們真的在這裡種植出了人類器官?”陳淑嫻有些愕然。

人類身為高等智慧生物,身體卻顯得格外脆弱。

每年因各種意外,導致器官受損的人類數以百萬計,其中有一些受損嚴重者,最後只能無助的走向死亡。

還有一些人,因為先天基因缺陷,器官發育不完全,生來就陷於痛苦中。

當然,即使一個健康人,他的器官也會隨著歲月,慢慢衰老。

人的大腦和肺部,20歲開始衰老。面板,25歲。肌肉,30歲。頭髮,30歲。骨骼:35歲。眼睛:40歲。心臟,40歲。牙齒,40歲。腎,50歲。前列腺,50歲。耳朵,55歲。腸,55歲。舌頭和鼻子,60歲。膀胱,65歲。喉嚨,65歲。肝臟,65歲。

當器官衰竭到一定程度,人類必然走向死亡。

那麼說如果讓人類像汽車一樣,可以隨時更換零件,那麼人類的壽命是不是就可以大大延長呢?

事實上,自現代醫學產生之後,醫學家們皆有此想法,也在不停的努力。

但是。

人類的生命,比太空火箭的還要複雜,由40萬億—60萬億個人體細胞構成,這些細胞的平均直徑在5—200微米之間。

事實上,人工製造器官比登月還困難。

那麼有醫學家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因意外喪生,器官卻完好的病人身上。

這些病人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卻可以捐出器官救助那些因器官病變,面臨死亡的病人。

於是,器官移植技術逐漸成熟,也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但是。

人類基因各有不同,器官移植接受者進行同種異體組織或器官移植後,外來的組織或器官等移植物作為一種“異己成分“被接受者的免疫系統識別,免疫系統發起針對移植物的攻擊、破壞和清除。

這種複雜的免疫學反應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種保護機制,被稱為排斥反應。

所以,雖然有些器官移植手術異常成功,但是由於排斥反應,術後病情突然惡化或者不得不終生服用排斥藥物。

並且。

雖然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願意捐出器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相對於龐大的器官需求群體,還顯得杯水車薪。

有許多病人在漫長的等候器官的過程中,在痛苦中走向死亡。

於是。

李默教授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人類可以種植各種和嫁接各種農作物,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種植人體器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