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Nature雜誌社

主編弗裡德頭痛的看著桌子上,擺著的那篇,經過5次的編輯會議,大家依然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

對於這種未經過驗證的新理論,編輯們分為兩派。一派是這篇論文簡直是一派胡言,雖然論文的數學邏輯並沒有任何錯誤,但原子融合理論,一聽就是一種荒誕的民科理論。如果刊登在雜誌上,最後被科學證明是偽理論,那麼可是要鬧一個大笑話。

另一派則堅持認為儘管這個理論沒有經過任何驗證,並且聽起來很荒誕,但它的內容並沒有任何錯誤。根據那位華國天才給出的數學模型,這兩種原子的融合物存在穩定的結構。所以應該立刻以封面頭版的方式刊登。

兩派互相爭執不下,最終的決定卻交到了主編弗裡德的手上。這也是他為什麼頭痛的原因,他的內心其實傾向於刊登這篇“荒誕”的論文,因為科學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探索未知,如果每一個人都不敢大膽的提出新的理論,那麼這個世界就會駐足不前。

但一旦這篇論文面世,身為主編的他將會承擔全部的責任,如果論文中的理論是錯的,他也許會因此被迫辭去主編的職位。

“傑西卡,立刻安排排版,就以這篇論文作為封面論文。”最終,對科學的追求讓他戰勝了自己的世俗之心。

兩日後的麻省理工學院

朗達·霍奇森教授略帶疲憊的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內,他剛參加完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召開的高能物理研討會。

在這次會議上,公佈了最近的實驗結果,那就是毫無結果。對於這種情況,朗達·霍奇森教授早有心理準備,在粒子對撞後的產物中尋找新的粒子,這無異於大海撈針。

“這下壓力大了。”朗達·霍奇森回想起當時主持會議的工作人員嚴峻的表情,數百億的投資,歷經一年多準備的實驗,最終卻是毫無收穫。這是任何研究所都難以承擔的,雖說科學實驗中充滿不斷的失敗,但並不等於公眾能容忍他們把金錢投入到虛無縹緲的研究之中。

內心憂鬱重重的朗達·霍奇森教授隨手拿過一本雜誌,雜誌上一篇論文引起了他的注意。

??

教授還以為看花了眼,拿起眼鏡布擦了擦眼鏡。

這期的封面上竟然刊登了一篇民科論文?

即使只是一位初中生也會明白原子之間不會存在融合的狀態,但這篇民科論文卻被堂而皇之的刊登在了一份世界最頂級的學術雜誌之上。

這不由得朗達·霍奇森不慎重起來,而論文的作者是最近獲得阿貝爾獎的燕京大學李默教授,這位年輕天才一向以天馬行空的想象著稱。

也許....

朗達·霍奇森教授細細起來。

牛津大學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校之一,牛津大學在跨入新世紀後依然能保持自己在物理學上的頂級地位,自然有其值得驕傲的地方。

今天是每週一次的“圓桌會議”時間,物理學院的教授們在喝過下午茶後,陸續來到一間古老的會議室內。

“圓桌會議”是牛津大學的傳統,只有擁有正式教授的身份,才有資格參加。在圓桌會議中,所有的教授沒有尊卑之分,都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也正是這種思想火花的碰撞,讓牛津這所古老院校散發出勃勃生機。

剛結束了新婚旅行的貝特曼教授匆匆踏進會議室,

他發現今天的氣氛迥然,平日那幾位生性外向的教授也都板著臉匆匆落座。

“今天這是怎麼了?”

“竟然沒有人向我賀喜?”

“我的人緣這麼差嗎?”

貝特曼教授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英國自詡為紳士之國,民眾最注重禮儀,但眼前這些教授們明顯沒有絲毫向他恭賀的意思。

“怎麼每人都帶了一本?”貝特曼教授在細細觀察之下,發現了這次會議的與眾不同之處。除了他,每一位參會教授面前都擺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