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宇宙量子波動監聽器(第2/2頁)
章節報錯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火星,此星球已記錄。”
繼續!
“接收到新的星球量子波動,秘鑰記錄中...”
“秘鑰記錄完畢,距離測算中...”
“距離測算完畢,目前距離為1.03 天文單位,分析星球質量為3.3022×10²³kg,星球體積為6.083×10¹⁰㎞³。”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水星,此星球已記錄。”
繼續!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木星,此星球已記錄。”
繼續!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木衛1,此星球已記錄。”
繼續!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木衛2,此星球已記錄。”
繼續!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木衛3,此星球已記錄。”
.....
.....
“根據系統聯網記錄,預估此星球為木衛79,此星球已記錄。”
這是捅了木星窩了,看著螢幕上不斷髮來的提示,木星家族真是龐大,李默不由的感嘆道。
繼續!繼續!繼續!
土星,土星衛星群,天王星,天王星衛星群,海王星衛星群。
繼續,他機械的點選著。
“注意!未找到聯網記錄,人類資料庫中不存在此行星!”
一條訊息跳躍在介面上,難道是新的星球?李默來了精神,點選詳細檢視。
“接收到新的星球量子波動,量子波動秘鑰記錄中...”
“量子波動秘鑰記錄完畢,距離測算中...”
“距離測算完畢,目前距離為45 個天文單位,分析星球質量為45.126×10²⁴kg,星球體積為20.21×10¹⁰㎞³。”
“注意!未找到聯網記錄,地球人類資料庫中不存在此行星!”
李默換算了一下,這個星球體積是地球的20倍,質量是地球的15倍。目前觀測到的太陽系行星中,並沒有符合條件的星球。
宇宙量子波監聽器準確的測算到了太陽系內眾多星球的具體資料,這讓他對監聽器的準確性滿懷信心。
距離地球45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約等於1.496億千米,也就是說那顆未知星球距離地球67.32億千米。它目前應該位於矮行星冥王星和厄里斯的軌道之間。
從中世紀開始,人類就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早在1608年的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李波爾(Hans Lippershey)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1609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首先將望遠鏡應用於天空。60年後,英國科學家牛頓以反射面鏡(牛頓式望遠鏡)取代易產生色差的透鏡式望遠鏡。
為了更好的探測太空,1917年,胡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它的主反射鏡口徑為100英寸。
進入新世紀之後,人類對宇宙充滿了嚮往,為了突破大氣層的障礙,1990年就發射了哈勃望遠鏡,它的測量的精確度達到 0.0003 弧秒。2003年發射了空間紅外望遠鏡,它可以探測波長範圍為 3&n 的紅外能量。1991年,康普頓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由“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送入繞地軌道,該望遠鏡把對天體伽瑪射線的探測範圍擴大了300倍。在99年發射了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人類對未知世界充滿了求知慾,可以說為了探索太空,不遺餘力。
目前最新的太空望遠鏡已經可以探測到137億光年外的星球了,那麼為什麼對這個“近在咫尺”的未知星球始終沒有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