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絲可能性,他都會將其扼殺在萌芽中。

在感受到自身抱恙,在咸陽城政變之前,秦始皇就刻意將扶蘇調離咸陽城這樣的權利中心。

如此作為,可不是為了保護扶蘇。

而是刻意將其驅趕走。

讓蒙恬進行看管,就是為了防止有意外情況出現,防止扶蘇與真正的繼承人胡亥奪權。

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將十八公子胡亥帶在身邊。

可見其已經被視作下一代繼承人在培養。

倘若胡亥真的是個無能廢物,又怎麼可能入秦始皇的眼,怎麼可能對他另眼看待?

真當秦始皇有眼無珠?

“秦國之所以連出明君,憑藉的就是立賢為儲。”

“立嫡長子為儲,那是未來更加久遠的事情,儒家學說荼毒天下,才刻意鼓搗吹捧出來的廢物方案。”

“無論嫡長子是不是一個無能廢物,都必需要成為儲君。”

“完全不考慮其究竟能不能當一個王。”

未來的朝代之所以那麼糟糕廢物,例如宋朝等,與儒家的立嫡長子為儲這種決策有著必然直接關係。

倘若按照立賢為儲,那麼必然代代是明君。

“天宗曉夢那一句話說的挺對,儒家害人不淺。”對此,姒元頗為贊同。

數千年的朝代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句話。

投降敵人,通敵賣國。

經過儒家的口,這樣的行為就成了保留有用之身。

而春秋戰國時期,前前後後更是接近上萬諸侯國,孔子帶弟子周遊三千列國,試圖推廣儒家學說與儒家六藝。

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接納。

數千諸侯國,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無一國願意認可。

可見別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孔子能周遊列國,那就說明那一段時期根本沒有多少戰爭存在,處於一個大體和平階段。

即便如此。

他的儒家學說推廣,依舊沒有一國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