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明爭暗鬥(第3/3頁)
章節報錯
長安君成嬌之名,已然名動天下。其優秀才能,胸中溝壑,遠高於剛剛才被冊封為太子的公子政。
此時趙政資歷尚淺,剛回秦國不久,尚未展露出什麼才能。
僅有文信候呂不韋與王后趙姬兩人支撐。
在秀麗夫人的一番內外運作之下,或明或暗倒向長安君成嬌的文武臣子,逐漸越來越多。
成嬌麾下的勢力,也越發龐大恐怖。
而秦莊襄王從小在趙國為質子,不受重視,生活極為艱難困苦,從而使得他自小體弱多病。
且長大後子嗣稀少。
如此情況,進一步暗中促進太子趙政與長安君成嬌的明爭暗鬥。
……
……
十月歲首已過,次年。
秦莊襄王命大將王齕擔任主將,壁為副將,領兵作戰,進攻魏國,欲打壓削弱有抬頭跡象的魏之武卒。
唯恐給與過長時間,讓魏之武卒休養生息,重新崛起。
再現當年那一場近乎覆滅秦國的可怕戰爭。
然,此時魏之武卒新老士卒共計僅有三萬餘人,還大多為半成品。從楚國那裡得來的地域人口,目前也未曾徹底消化。
匆忙之際,對上秦國二十五萬秦之銳士,力有不怠。
而魏國大將軍晉文,又被人暗中下奇毒,差點一命嗚呼,久病不起,難當大任。
危難之際。
魏安釐王暫時放下心中忌憚,與信陵君和解,並親自敕封信陵君魏無忌為魏國上將軍。
命其統領魏國兵馬,抵抗秦國。
魏無忌當仁不讓,上任魏國上將軍。
然,他心中深知如今的魏武卒,絕非曾經之魏武卒可比擬,戰場廝殺作戰能力差距過大。
信陵君隨即一邊調兵遣將,以魏之武卒抵抗秦之銳士。
同時分派五位使者,分別出使楚國、趙國、燕國、韓國、齊國,遊說求援,共抗秦國。
各諸侯國君王得知此戰由信陵君魏無忌擔任魏國上將軍。
因對魏無忌本人敬佩有加,且上一次有過與秦之銳士的作戰經歷體驗,當即紛紛派兵救魏。
除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齊國明確拒絕。
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由此,魏國上將軍、信陵君魏無忌,親自統帥魏國、楚國、趙國、燕國以及韓國五國聯軍。
與秦國之銳士,展開河外大戰。
大小戰役隨即接連不斷,鏖戰時間長達數月之久。
最終,秦國大將王齕兵敗信陵君魏無忌之手,五國聯軍乘勝追擊,終止於函谷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