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年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很滿意,傍晚的時候揹著他的小筐和潘衛東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一進院子就喊道:“爹、娘,你們看我編的小筐。”

聽到喊聲楊秀英從廚房裡走了出來,見到小兒子從背上拿下來一個小揹筐問道:“這是你自己編的?”

潘永年點點頭道:“娘,我看小凝姐編筐也想學,小凝姐就教我了。這是我自己編的。雖然不是太好,但是我以後練練會編的更好的。這個小揹筐可以給衛東用。”

楊秀英看著有些不太周正的小揹筐覺得兒子第一次就編成這樣著實不錯了,所以也不吝誇獎,“不錯,第一次就編成這樣已經很好了。”

潘東山也看了看小兒子的揹筐點了點頭說道:“你小凝姐會編席子,還會編筐,你以後多學著點兒。”

潘永年點點頭說道:“小凝姐說了,只要我想學,她還會教我編別的。只是我平時得上學,也就週末能有時間學。”

潘永年今年上初一了,在鎮中學上學,不過每天也都得回家。潘家為了讓他方便上學,找慄紹中幫忙給弄了一張腳踏車票買了一輛腳踏車。

潘家每天都有人騎著腳踏車接送他上學。好在鳳陽村離著鎮上不算太遠,有腳踏車節省了很多時間。。

潘永年的幾個哥哥和嫂子也都誇獎了潘永年一番,讓潘永年的幹勁兒更足了。

第二天葉姝凝又去割了一些柳條回來,潘永年和潘衛東都去上學了,只有她自己行動。不過她也就是在村子周圍活動,倒是沒什麼危險。

柳條更柔軟,編筐更容易。葉姝凝編了兩個小一些的柳條筐。接下來葉姝凝又用蘆葦和乾草編了幾個籃子、小筐子等。

她的手藝其實不怎麼好,但是熟能生巧,慢慢就越編越好了,後來還給潘家編了幾個籃子、筐子。

潘永年倒是有恆心,一直在課餘的時間跟著葉姝凝學習,學的還有模有樣的。

葉姝凝也很喜歡這個能定下心來學東西的少年,也願意教他一些東西。潘衛東年齡還小,還沒什麼定性,時間長了就覺得枯燥,然後就玩別的了。

葉姝凝和潘永年的關係倒是親近了很多,姐弟倆之間的話題倒是不少。

有了這些編好的東西,家裡盛東西的傢伙事兒就多了,也方便了許多。

晚上沒什麼事兒的時候葉姝凝就會進研究所忙活。第二茬種下的東西已經長大不少了,葉姝凝看著同樣的植物生長速度沒有第一次那麼快了。

葉姝凝把蔬菜收拾了一下,該間苗的間苗,該搭架的搭架。她之前已經準備了一些樹枝、木棍,不缺搭架的材料。

葉姝凝忙活到了半夜才出研究所休息。勞動了一晚她睡的很安穩。

除了打理這些農作物,葉姝凝在研究所裡大多都是整理東西,她把撬開的那幾個宿舍裡的東西最近用的著的收拾了一下,其它的先不動,反正整個研究所的東西都是她的,不著急。

她在同事們的宿舍裡發現了很多書籍,各方面的都有。書可是好東西,不定什麼時候就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