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各國先後對《補充條約》多次修訂,最終將優勝者的關稅優勢定為25%,同時把競技體育專案縮減為籃球、足球、橄欖球、長跑、游泳、賽車、飛行等七個專案。

各國共同約定,奪得其中4冠軍的聯盟將獲得勝者獎勵。

《補充條約》一方面降低了獲勝關稅稅率獎勵,一方面也提升了獲勝難度。

看來為了遏制反戰同盟,鷹派也是下足了功夫。

隨後200年裡,由於科技的快速崛起各國間的差距日漸拉大,這方面也體現在了體育方面。

最為直觀的就是運動裝備的差距,在這點上可以清楚看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強弱。

但可以毫不誇張的講,現在的藍星絕對是競技體育的天堂。

寧凡雖然很高興來到了競技體育的聖地,但這後面的附加條件卻不是他想要的。

他願意為國出力,但不贊成這種豪賭的行為。

看到這兒,寧凡不由一聲嘆息。

他只想簡簡單單打個籃球,不想攝入什麼國際紛爭,這願望很過分嗎?

這麼簡單的願望,為什麼就不能實現呢?

不過福禍相依,更高層次的競爭倒是為他成就夢想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藍星,他不僅可以征服國內,同時他也可以快速征服世界。

不過寧凡並沒有高興太久,看著眼前的資訊,寧凡臉色黑的可怕。

由於長時間的競爭和發展,中洲各國體育體系搭建都極為完善,根本不給寧凡任何漏洞可鑽,他想成為籃球運動員就必須一步一步從最底層開始打拼,沒有任何捷徑可言。

首先,中洲的體育都是商業化聯盟的形勢,國家只掌管規則的制定和監督,其他一切的運營都交由俱樂部完成,這一點跟地球上那些俱樂部為主的賽事運營方式很像。

本質上講,各個國家間的爭鬥都是以各國體育俱樂部為首間的爭鬥,國家層面的力量並不直接參與進來。

不過由於涉及到國家利益方面的爭奪,因此各個國家的球隊基本都是用本國的球員,外籍球員僅僅只是個補充。

其次,中洲體育賽事有極為嚴苛的等級制度。

拿籃球舉例,中洲的籃球賽事分為四個等級,初級的是高中籃球賽事,中級的大學籃球聯賽,更高一點的是各國國內的職業籃球賽事,最高的當屬全聯盟層次的賽事。

只不過,除了職業賽事外,沒有球隊、球員能夠跨級別參加比賽。

這樣做雖然有些嚴苛,但卻能為誕生優秀的運動員提供良好的溫床。

一般情況下,只有每級賽事都能大放異彩的球員才有資格參加國家層面的較量,當然這也是每位球員心目中的殿堂。

最後,那就是各國都概不接受野雞球員,每位球員都必須加入本國體制,從高中聯賽一級一級向上打,一直到參加選秀簽約俱樂部,才能夠註冊成為職業運動員。

這樣做最明顯的一個壞處就是球員淘汰數量劇增,每一級都會淘汰掉大量人員。

同時由於賽事密度、烈度的上升,球員極易受傷,因此在藍星因傷退役的球員數量也是極其龐大。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根據中洲籃聯最新修訂的規定,每支球隊都可簽約20名以內的職業球員,簡單的說就是三班倒。

球員不會因為過長時間的出戰導致受傷,球隊不會因為某一球員的倒下而直接影響球隊戰績。

就是說一個球星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了,藍星這方面卻是更加註重球隊整體的實力。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球員工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