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戰場資訊部沒給出答覆,反倒是戰艦主腦再一次傳來了警戒提示。

“什麼!?阿爾法級能量炮擊!!同意強行躍遷,立刻撤離!!”

說實話,在聽到敵方即將發出“阿爾法”級能量攻擊的時候,這位司令官的腦子都懵圈了。

如果說前面的大量能量炮擊還能勉強忍一忍,抗一抗的話,那麼“阿爾法”級的攻擊,一旦被命中一發,己方艦隊就絕對沒有繼續倖存的可能!

在IMC的內部,本來是沒有“超越防禦界限”的這種攻擊概念的。

雖然已經是星際時代了,但就算是地球聯邦那邊,也沒能發展出在層次上超越常規能量主炮,像舊世代的“核子武器”那樣的“超級武器”。

畢竟能量主炮其實已經夠強了,隨便打到星球上,都能造成遠超一般核子武器的威力,而這樣的威力對於當前的戰艦來說,其實已經是溢位了的。

只要失去能量護盾的防護,大型戰艦的艦炮在對轟的時候不敢說一炮一個吧,至多也就能多抗兩三炮而已,戰艦本身的裝甲只能有效防護低階飛船的炮擊,在同級別戰艦的能量主炮面前,脆的跟紙一樣。

因此,長期以來,星際戰艦的對戰其實又有了些復古的意思,就和一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對轟一樣,誰先消耗完敵方的護盾,優先打擊到敵方的戰艦本體,就能成為優勝的一方。

而星際時代的“航母”反倒陷入了一個有些尷尬的境地。

因為這個時期的戰艦體積實在太大,能量護盾又太強,你放些小型飛行器過去,通常沒飛到一半,就會被密密麻麻的小型防護武力擊毀。

就算偶爾有漏網之魚,依靠小型飛行器本身的那點攻擊強度,也根本不可能擊潰敵方的能量護盾,這個時期的能量護盾之強,強到你就算帶著大當量的氫彈過去自爆也沒用。

而人類在宇宙級別的超大規模的武器發展上面,比如小型黑洞炸彈什麼的,又遲遲不見進展,所以這個世界的宇宙戰爭就發展成為了現在的這樣一個局面。

但數年前,IMC偶然的一個“考古”發現,卻打破了這個現狀。

名為“聖櫃”的超級能量裝置被從邊境的某個特殊的星球上發掘出來,它其中蘊含著的特殊能量執行原理被科學家們發現有著超越極限的強大破壞力。

這種特殊的能量在爆發出來的時候,甚至能夠扭曲與摺疊現實世界的時間與空間。

而依託著這種特殊能量發展出來的武器,便有了一個完全區別於常規能量武器的命名稱呼:“摺疊時空武器”

“摺疊時空武器”因為威力完全超出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理解與想象,所以在IMC內部,這種武器被專門標註成了“超限級”武器。

根據投入的特殊能量的多寡“超限級”武器在IMC內部一共被分為了三個級別,分別是:

艦隊殲滅級——“阿爾法”

衛星摧毀級——“貝塔”

行星湮滅級——“德爾塔”

這三種超限級武器的前兩種,都是IMC在抽取了“聖櫃”的能量之後,專門做出來的“簡化”版本,而最後的“行星湮滅級”則是以“聖櫃”本身作為能量源來發射的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這種“德爾塔”級別的攻擊,只需一擊,就能輕易“湮滅”一顆大型星球,其發揮出來的功效與能耗甚至遠超“EVE”或者“群星”之類的世界。

因為前兩者在早期摧毀星球的時候還需要使用“泰坦”級別的超級戰艦去“燒玻璃”而IMC製造出來的這種“簡易”的摺疊時空武器則只需要輕輕一下,就能在瞬間將整個星球轟成粉碎。

原本遊戲裡面的“提豐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聖櫃”發生能量爆破之後,真的就只是一瞬間,整個提豐星就被完全蹦毀。這還是在沒使用“摺疊時空武器”進行能量輸出的情況下,要是發揮出武器級別的破壞力,那摧毀星球就會變得和兒戲一般簡單。

IMC那時候想要用“摺疊時空武器”直接摧毀哈墨尼星,多半是他們對於反抗軍的容忍已經到達了了極限,否則“聖櫃”這樣的東西,一旦暴露出來,甚至連地球聯邦那邊也不可能無動於衷的。

這位艦隊司令身為IMC第十一艦隊的司令官,多少也算得上是IMC的高層人員了,所以他對於IMC在研究摺疊時空武器這件事情也是略知一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