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建制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臺十六部(第1/2頁)
章節報錯
黃藥師在攻佔完成洪州後,他帶領十萬禁軍立即趕向吉州幫助裘千仞攻打吉州。讓張伯張啟帶領剩下的十萬禁軍結束周邊幾座州城的反抗。
林朝英這次就沒有再隨軍南下,而是帶著洪州被攻打下來的捷報,以及黃藥師和張伯的想法和建議,趕回臨安城去了。
張伯帶領軍隊收服周邊幾座城鎮的時候,根本沒有花費什麼力氣,每每大軍剛到城門口,裡面的人就舉城投降了。
黃藥師帶著十萬禁軍還還在趕向吉州的半路上就接到裘千仞攻下吉州的捷報。
原來裘千仞是抓住吉州城中沒有宗師境界的高手,以他先天圓滿的境界可以隨意進出的優點。每天潛入城中,殺幾個官員或者幾個世家大族的族長,逼得吉州城中的官員和大族不得不聯合起來控制了府衙,開啟一處城門舉城投降了。
黃藥師和裘千仞見面後,商議了一下,也按照趙勢的意見停止了繼續追殺祈王,同時也停止了繼續攻打剩下的三路版圖。
二人又與張伯商議了一下,決定在幾處交界的州城駐軍,防止祈王的入侵。
三人透過商議和模擬軍演後決定,荊湖北路選擇靖州駐軍,荊湖南路選擇全州、郴州駐軍,江南西路選擇韶州、虔州、撫州駐軍,江南東路選擇信州駐軍,兩浙東路選擇處州、溫州駐軍。
每個州城駐軍一萬到兩萬不等,將裘千仞帶來的十五萬大軍,黃藥師帶來的二十萬大軍,張伯帶來的五萬大軍混編重組,再選出十五萬人馬分配到這些州城。他們三人帶領剩下的二十五萬大軍回臨安。
到現在為止趙勢麾下已經擁有八十萬大軍了,分別為辛恆處十五萬,顧宇處十五萬,南方邊境分散十五萬,臨安駐軍十萬,黃藥師將要帶回去的二十五萬。
他們三人帶領大軍一路向著臨安趕去,在路上三人商議等到了臨安一起去向趙勢勸進,他們也算完成了代宋的戰果,可以讓趙勢選取時間開國建制。
其實趙勢在臨安這些日子也在考慮開國建制的事情,尤其是思考著以後國家軍政機關架構的構思。
首先軍政肯定需要分離,然後就是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剩下的就是財權、政權、監督三者分立。
地方行政架構必須執行到鎮一級,因為從古到今都是皇權不下鄉,行政機構最多到縣一級,趙勢決心改變這種狀態,讓中央集權的觸手延伸到城鎮一級。
他計劃設立三臺十六部,三臺分為政事臺、御史臺、軍事臺。
十二部分別為隸屬政事臺的商部、禮部、吏部、刑部、理部、工部、戶部這七部。
隸屬御史臺的立法部、諫議部、審議部、情報部四部。
隸屬軍事臺的國防部、軍籍部、練兵部、軍械部、軍情部五部。
另外再直接設立一部暗衛向自己負責。
政事臺最高的長官為丞相,軍事臺最高的長官為軍尉,御史臺最高的長官為法鏡。
十六部最高的長官還是尚書,下分司部,最高的長官為侍郎,對應的地方分廳部,最高長官為廳長。
十六部中,商部負責稅務、商業經濟以及鹽、糧、布、茶等生活用品的價格調控。禮部負責外交、教育、思想宣傳引導等事項。吏部負責官員的任命、考核。刑部負責巡防、破案、抓捕、審訊等事項。理部負責案件的複核、判決、裁定等事項。工部負責交通道路、河流水壩設施、器具研發打造等國家基礎設施。戶部負責萬民百姓的戶籍、醫療,地契房契等民生。
立法部負責立法、定法。諫議部負責對政事臺的決策的諫議。審議部負責對政策執行、財政收入支出的審議。情報部負責內部外部情報的收集分析。
國防部負責統兵打仗、參謀推演。軍籍部負責軍籍、軍餉、軍事裁判。練兵部負責招兵、練兵、軍校的事項。軍械部負責軍械的採購發放。軍情部負責內部外部軍情的收集分析。
地方行政架構設府、城、鎮三級,府最高長官為府主,掌管商廳、禮廳、吏廳、刑廳、理廳、工廳、戶廳這七廳。城為城主,鎮為鎮長。
御史臺同步在地方設立分廳,但是分廳只到府一級,縣一級由府派遣相應的御史駐守,鎮一級由縣級派遣一位御史駐守,但是縣一級的御史要對下轄鎮監督。這些官員的任期均為五年,五年考評均為中上才能連任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