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第2/2頁)
章節報錯
....
....
時間已經到了五月中旬,第三屆燕山詩歌獎徵稿已經拉開序幕,夏紅軍也開始忙起來,每天審閱來稿。西川已經辭職,所以工作基本上他們承擔。
每天早上西川準時來到夏紅軍的小院,將寄來的詩歌認真評點,兩人如果同時稽核透過,則這首詩歌進入下一輪,如果兩人意見不一致則等到每週六駱一禾、戈麥和盧偉海他們都到齊在進行最後的評定。
事情總是忙忙碌碌,但一封來自荷蘭鹿特丹信打破了他的生活。
信函是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組委會主任阿蒂亞娜專門夏紅軍的,信函中高度讚揚了夏紅軍在詩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於現代詩歌的發揚推廣做出的貢獻,特邀請他參加在6月份舉辦的詩歌節。
鹿特丹詩歌節?
夏紅軍自然知道這個盛大的節日。
鹿特丹國際詩歌節創辦於1970年,因其專業性和影響力,被譽為“頭號國際詩歌節”,也使得鹿特丹這個美麗的港口城市,在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是享譽世界的詩歌城市。
詩歌節的創辦人為馬丁·穆埃,他就職於鹿特丹藝術基金會,1969年因參加英國倫敦詩歌節受到啟發,回國後就創辦了鹿特丹國際詩歌節。
詩歌節每年6月中旬舉辦一屆,每一屆都有不同的主題,旨在引起人們對好詩的關注,促進詩人、詩譯者、評論家和詩歌愛好者之間的國際交流。
由於歷年的參加者中,多有如聶魯達、特朗斯特羅姆、帕斯、布羅茨基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和詩人,所以參加鹿特丹詩歌節,又被譽為“通向諾貝爾之路”。
當然也不是一般人能被邀請的,據夏紅軍聽說必須有幾位著名詩人推薦才行。國內有無數人都望著這種事情,怎麼落到自己頭上?
是誰推薦了我?
信中沒說。
夏紅軍也沒什麼野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去轉轉,見見世面和外國詩人交流一下也是件好事。
只是,燕山詩歌獎怎麼辦?既然出去一趟那就要別的地方看看,自己這一走回來就七月多了。
“紅軍,你去吧,這麼好的機會不去純粹是浪費。”西川看到信立刻表態:“你放心,我們會做好的。”
既然如此夏紅軍也不在推辭,和荷蘭那邊聯絡答應他們的邀請,準備出國事宜,夏紅軍專門跑到郵局申請給自家座機開通國際長途。
原本就一個回覆,很簡單的事情,沒想到按照信函上的電話打過去,對方證實身份之後還提出三個問題。
“是不是黨員?”
“出過國沒有?”
“是不是作協會員?”
夏紅軍如實回答。
對方頓時變得有些為難,前兩個問題夏紅軍倒也滿足條件,可他是作協會員!
臥槽!
作協會員就不能被邀請?
雖然作協裡良莠不齊,有的只會唱讚歌,但裡面優秀的作家也不少。
對方這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啊。
矯情!
夏紅軍當然不會為此事因為寫個宣告退出作協,像鄭淵潔那樣。
他可以不靠文學吃飯,更看不上職業作家那點死工資,但他喜歡詩歌,要推廣自己的詩歌理念!
沒有官方背景,有些事寸步難行。
事情,就這麼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