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寫這個午門堰?

裡到了下午吃完飯,夏紅軍把威爾斯送回招待所,晚上這個老外要整理白天遊玩資料,順便寫旅行日記暫時不出去逛。

夏紅軍大喜,剛好晚上有時間他也準備動筆,至於李彥成自己玩去。

回到家老媽楊建蓮在忙著收拾房間,劉彥成在客廳裡看著電視。老爸夏明山最近很忙,聽說廠裡出來點事。夏紅軍想問原因但父母不肯說他就不再追問。

夏紅軍向劉彥成說了自己今晚打算,讓他愛幹嘛去幹嘛。

劉彥成倒也知趣,說一個人晚上出去也沒意思就在家看電視,最後還從自己的旅行包裡拿出一本書認真看了起來,正是夏紅軍找槍手寫的《白衣沈大俠》續集!

只是這傢伙邊看邊吐槽讓人不爽…

夏紅軍坐在臥室的書桌前拿出紙筆開始構思。他突然感覺自己今天中午在午門堰的想法有些過於簡單。

賈平凹的《商州初錄》已經發表,用的是他最擅長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體現超現實的審美意象和人生追求,他淡化了故事的情節,形式超越了內容,從而使文字的內容有了多種闡釋和意義,這種寫法讓這本散文集大方溢彩。

難道自己也要模仿?那不成了東施效顰?

還是像楊朔散文《荔枝蜜》《茶花賦》《香山紅葉》那樣動不動就是以物喻人?

沒勁。

夏紅軍突然想起了另一位散文大家餘秋雨。

不提人品只看文章,他的散文的確別具一格,特別是那本《文化苦旅》,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

不過是九十年代以後才出現,以經發表轟動一時,開創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夏紅軍倒也很喜歡。

裡面不是有一篇專門寫《都江堰》的嗎?兩者功能幾乎一樣。

不過午門堰名氣太小,而且也沒有都江堰那麼厚重的歷史,瞧瞧人家修建者,蜀郡守李冰,多出名!

乾脆就以這篇散文為版本,把午門堰加上進去名字改成《從都江堰到午門堰》

做當是午門堰碰瓷都江堰,露一小臉。

嘿嘿,就這樣寫!

夏紅軍興奮的在稿紙上先工工整整寫下《從都江堰到午門堰》三個大字,然後就開始奮筆疾書。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而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

當然裡面有些內容得修改,自己沒去過都江堰不能描寫太細,重點把午門堰描寫好,中心意思不變。

最後在結尾寫道:“像李冰、唐樂房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唐公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午門堰倒成了連線兩界的橋墩。”

OK!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