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軍還沒反應過來,陳煥娣就撲到他懷裡哇哇大哭。

正在做早飯的陳煥娣也被驚動,趕緊出來,從夏紅軍軍的懷裡接過妹妹溫言安慰。

夏紅軍這才拿起那封信,仔細看起來。

信是韓寧寫給陳煥娣的。

信中說多謝這兩個多月的陪伴,讓他在這裡度過美好的時光,但他是個浪子註定不會在一個地方常留。

“我走了,或許去新疆看看大漠戈壁,或者去西藏看看雪域高原,你是個好女孩,但我配不上你,你和我在一起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

“忘掉我吧,我真心希望你快快樂樂成長,如果有一天我再回到燕京,我希望你已經找到自己的幸福。”

最後,還寫轉告夏紅軍原諒他不辭而別,感謝他的照顧,這次來定西花費他都記著,如果將來有錢會寄給他。

夏紅軍看完這封信,深深嘆口氣。

陳煥娣趴在姐姐懷裡哭了好一陣子,最後才慢慢停息下來眼睛紅紅的。

“好啦,三妹,哭一陣子就沒事了。”陳招娣溫言安慰:“大學裡好男孩多的很,實在不行讓紅軍幫你介紹一個。”

“不!我就要他!”沒想到陳煥娣牙一咬,發狠道:“他不是有一天會回到燕京嗎?我等他!”

我的天......

夏紅軍和陳招娣面面相覷。

韓寧走後,原本活潑的陳煥娣沉默了許多,也沒出去繪畫寫生,每天呆在學校裡,做飯,洗衣服,練習素描。偶爾看著外面一望無際的高原發呆,不知道在想什麼。

這讓夏紅軍和陳招娣都很擔心但也無可奈何。但失戀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誰也幫不了只能靠時間來治癒。

馬上就要離開這裡,夏紅軍雖然有點不捨,但知道自己終究還要回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自己來這一年半時間裡,多多少少給這個偏僻的鄉村帶來些變化。

自從年初劉建文在《人民日報》中發表了夏紅軍和陳招娣支教的感人事蹟,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

報紙上說,教育部已經將大學生支教作為一項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手段,制定了若干優惠政策。

據說今年秋季開學,青華、北大,包括燕大在內的國內一批著名高校首先派出了第一批支教的學生,其中包括捻子鄉在內的定西縣最貧困的幾個鄉村學校都有支教的老師。

後溝村小學將成為歷史,但最後這批這些學生是幸運的,他們在貧困中依舊渴望學習的精神感動好多人,許多人紛紛捐款捐物,孩子們的學校和生活環境一下子好了許多。

特別是吳娟,那幅“大眼睛”照片傳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剛剛實施的“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好多記者都想來採訪她。

不過小女孩都拒絕,她說:“夏老師說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爭取考個好大學。”

“那你將來想做什麼?”

“我像夏老師那樣,做一名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