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出國熱(第2/2頁)
章節報錯
威爾斯又說學校好幾個女生想出國都找她幫忙,不過他都拒絕了。
“她們以為,去美國就是進天堂,其實並非如此。”威爾斯聳聳肩膀,一臉遺憾:“她們的想法太天真幼稚,這樣會吃虧的。”
“你說,他們為啥一個個急的都想出國?外國真的有那麼好嗎?遍地是黃金?”正在洗杯子的沈金柱突然轉過頭插了一句。
“七十年代動亂結束,咱們中國成為最牛逼的社會主義國家,熱心的中國人紛紛走出中國去解放世界三分之二處於資產階級壓迫下水深火熱的勞動人民。”崔東風懶洋洋來了一句。
“滾!”沈金柱毫不客氣,這傢伙又在這裡發神經了。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夏紅軍突然想到一句話,脫口而出。
“對,夏說的對,那裡即使天堂又是地獄。”威爾斯哈哈大笑。
夏紅軍沒有說話,他想起了九十年代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燕京人在紐約》,講述了一批燕京人在紐約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
剛才夏紅軍說的那句話,就出自開篇第一句。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的這股出國熱,愈演愈烈。
只要說出國,不區分國家,美國,日本,西歐,東歐……紐西蘭,馬來西亞,泰國,各大名校特別是名清北科等大學生傾巢而出。
於京滬等大城市演電影的、唱歌的、演話劇的、跳舞的、打乒乓球的、拉提琴的、畫畫的……所有能想到的幾乎傾巢而出,有人說八十年代一線青年電影演員95%出國了,大概就剩下劉曉慶唐國強。
典型的例子就是拋下如日中天的事業,甘願為了去美國洗盤子的影后陳沖。
還有個特點,除了名校生出國外,社會上已經參加工作的、二十多三十多歲的人辭職出國的特別多,就如《燕京人在紐約》裡的姜文扮演的王起明是燕京某樂團有名的大提琴手。
當然,更不用說各種借高利貸給蛇頭去偷渡客。
這年頭,偷渡去美國的人被戲稱為“萬八哥、萬八嫂”,意思是他們交給蛇頭的偷渡費用是一萬八千美元!
一萬八千美元按照現在的黑市價將近15萬人民幣!在這個年代可是天文數字,但依舊擋不住有些寧可變賣全家資產甚至借錢交給蛇頭。懷揣著各種夢想用各種方式成群結隊奔赴異國他鄉。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也就是從這個年代開始流傳的吧?
最近那部《渴望》寫完之後,自己就一直沒動筆,主要是沒找到好的題材。
要不咋也寫一部關於出國留學這方面的?
只不過,現在自己的身份只是一個大學生,根本沒出國,即便是按照來這個時代前自己在電視網上看到的故事寫的有板有眼,可是誰會信?
這是個問題。
既然沒法動筆,夏紅軍也不著急,暫時放在一邊。
沒準哪天興趣來了,也去外面的世界轉一圈呢?
這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作為這個年代有名氣的詩人學者,外出訪學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像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他們都出國訪學過,今年春天北島又去了英國的杜倫大學做訪問學者,中途還給夏紅軍寫了一封信,鼓勵他有機會也出來看看。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這是北島在信中的最後一句話。
沒想到,機會很快來了。
一週之後,夏紅軍突然接到學校通知,代表燕師大參加高校學生赴美訪問團,在暑期前往美國當地高校大學生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