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五日,清晨。

咸陽宮,朝會大殿。

趙淮中站在群臣和莊襄王中間,眼神微眯的看著下方群臣的爭吵。

爭吵的核心就圍繞著鄭國的建議,到底要不要在這個時候興修水利?

“韓人此番入秦,不過三五日時間,卻四處拜訪,尋人送物。”

“目的為何,難道欺我大秦無人能識破他們的算計?”

“韓人想讓我大秦放棄侵韓,獻興修水利之策,藉以耗費我大秦國力,萬不可輕信…”

朝會剛開始,大秦眾臣就分成兩個陣營,產生爭執,反對興修水利者居多。

群臣大多更注重眼前的利弊。

趙淮中站在莊襄王下首,默默思忖:一些史學記載上,好像也說秦人當時對於修不修鄭國渠有很大分歧。

是始皇帝和呂不韋意見一致,力壓群臣的反對,確定要修鄭國渠。

歷史上,呂不韋正是推動修建鄭國渠最重要的人之一。

此時的呂不韋站在群臣前列,眼神半眯,從始至終都沒參與群臣的爭執。

莊襄王亦顯得猶豫不決。

他雖然也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在位期間,讓秦人國力日盛,但受到目光見識所限,遠稱不上雄主,缺乏偉略和主見。

“寡人聽群臣之議,覺得興修水利確有好處,但此刻修繕,大耗國力,有違我秦人東出之策。

呂相覺得此事應如何?”莊襄王進行詢問。

呂不韋緩緩道:“修水利,可讓我大秦再無後患,為東出奠定基礎。

臣之議,當修。”

九卿之一的少府是個面容清雋的老者。

他專管皇室稅負支出收入等事,立即站出來反對:“若此刻興修水利,勢必投入巨大,再無力分兵東出。

且此韓人之計也,我等豈能明知是計,還要踏進去。”

呂不韋淡淡的道:“是計又如何?此計誰人得利,少府看不清楚嗎。”

趙淮中心忖輪到我出場了,當下上前一步,助攻道:“父王,兒臣也有話要說!”

莊襄王神色溫和:“王兒有話儘可說來。”

趙淮中道:“我聽眾臣所言,皆擔心興修水利,耽擱東出,然則不修水利,就能順利東出嗎?”

剛才說話的少府性格剛硬,誰都敢懟,當下再次出列:“不修水利,國力充盈,自當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