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多精銳,未來必是秦統一六國的勁敵,抓住機會,自然要咬掉趙人的一塊肉,讓其傷筋動骨,疼到骨子裡。

王翦所率秦軍,一直追到趙境,後來是李牧率軍前來接應龐煖,王翦才收兵停戰。

此時趙軍入境的八萬趙軍,已折損過半,剩下三萬餘人回趙。

而這三萬多人亦是人人帶傷,還有少半是重傷員。

另一側,魏楚兩國則被蒙驁和蒙武父子,以及內史騰,楊瑞和等將分別率軍,沿路追襲。

蒙驁親率大軍追魏,龍陽君急於回援大梁,以解魏王之危,後來無奈採用斷尾之策,留下三分之一兵員斷後,帶其他部眾急速歸魏。

他留下的三分之一兵眾,過半被秦軍所俘,送去鄭國渠勞役,成了苦力。

凡堅決抵抗者,則都被處決斬首。

此役魏人亦是大傷元氣,更重要的是,魏人迴歸還要面對齊人。

而蒙驁隨後又再次起兵攻魏,和齊人形成夾擊之勢,大魏腹背受敵,水深火熱。

剩下的楚國聯軍,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被內史騰和楊瑞和合兵追擊,一直殺到楚境,尚且糾纏廝殺了多日。

唯有燕和韓損失不大。

追擊他們的是被放出來鍛鍊的青年輩將領,王賁和蒙恬、蒙毅兄弟。

這幾位後來的大秦名將,此時還稍顯稚嫩,分別率軍追擊,燕韓結伴,一路急行,撤出秦境,所受折損相對較輕。

燕國在此次合縱當中,其實是個雙面間諜。

太子丹暗地裡和大秦勾勾搭搭,但是和五國合縱也不是假的。

他是想看哪邊獲勝有便宜可佔,就往哪邊倒。

若秦人真的落敗,太子丹就會率軍撲上來撕咬大秦,但要是聯軍不利,太子丹就準備暗中倒秦,諸如扯後腿,率先撤軍,以擺明態度等等。

所以他一看幽谷關之戰,聯軍要拉垮,立即和韓人搶先撤走,沒有半點和秦軍死磕的意思。

事情到這裡仍未結束。

五國各自歸去之後,亦是連續生變。

首先是五國事後知道是齊人背刺攻魏,導致聯軍兵敗,皆大怒。隨後由太子丹倡議,又匯聚五國之力,合縱攻齊。

此事在固有歷史上也有發生。

五國攻秦不順,回來找原因就是因為齊人沒參與,在這方世界還要加上背刺大魏,加速了聯軍的潰敗。

於是五國將損失發洩在了齊人身上。

當然這其中也有趙淮中暗自操作的痕跡,他當初推送出去的幾封信裡,有一封就是送給太子丹。

燕國一直被趙和齊夾在中間,調轉槍口對付齊人,對燕有大利。

正好齊人攻魏,導致合縱失敗,給太子丹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趙淮中在信裡便是隱晦的提醒太子丹,可趁機攻齊。

適時魏人被齊攻擊還未結束,太子丹的提議送過來,魏午狂喜響應。其餘幾國也因合縱失利,紛紛附和,於是聯手伐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