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仙圖納山河【求票】(第1/3頁)
章節報錯
咸陽。
姬家眾人走後,群臣也散去,趙淮中回到批閱奏本的書房。
來秦後,一身黑色朝服的韓非也跟了進來,執禮後說道:“我這些時日研究秦制,頗有所得,想報給大王知曉。”
“你說。”
趙淮中矚目韓非。
整個上午,兩人都在探討秦之法治,包括法治之外的衍生問題。
韓非提出秦想發展,當廣納人才,而人才從哪來?
他建議,在各地增設學堂制,又以理法為規,教匯入學者自少懂法,形成規範,則翌日當可為秦所用,秦境必將日益富庶安穩。
韓非的觀點在後世褒貶不一。
他重點宣揚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封建國家。
這個觀點很適合當下,所以他在這個時期,和有統一志向的始皇,契合度極高。
韓非總結了天子弱小而諸侯強大的歷史教訓,主張建立統一的君主集權。
他還明確指出這種統一的君主集權,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以統一代替分裂,以集權代替割據。
總結起來,就是改革圖治,變法以圖強。
趙淮中還知道,韓非按照他的思想發展下去,未來會成為孤臣。
他會依法治,開始清除權臣,和現代的反腐亦有共通處。
他為的則是給君王掃清執政障礙,進一步集權。
這樣挺好的,封建集權的社會,君主手下需要有這樣的孤臣。
前提是君主要足夠賞識他,不然他最終只會走上老路,被其他大臣聯合起來排斥,甚至害死。
當然,在這個世界想害死韓非,難度肯定要比原來大很多。
這貨以法成聖,以法為用,戰鬥力老剛了。
至於韓非提出開始在各地增設學堂,趙淮中聽完瞅著他不言語。
韓非感覺不太對,問:“大王可是覺得此策還有要改善之處?”
趙淮中搖頭:“不是,而是你太能花錢了,你考慮過投入沒有?
你知道在各地推動學堂建設,需要多大耗費?
照你這個花法,提出一次在秦境各郡縣,曾設三百座大小學宮,國庫支撐不起。”
韓非啞然道:“若是缺錢糧,臣還有一個想法,墨家的人,最善物造研究。
我與墨家的一位鉅子相識,吾去遊說其為秦效力,或可在我秦境開展礦務之事,以緩解秦之國庫壓力。”
早在殷商時期,華夏大地上就有了鐵、銅等礦業的開採。
當時的鉅商富賈,多以鹽、礦、馬等事務起家。
其中蘊含的利潤最是豐厚。
而相關的各類物資,也大多被各國所控制,是國之財政的重要收入。
墨家善於物造,木馬牛之類的東西,最早便是墨家手段。
據聞其中還有一支墨家流派,有秘術能觀測地脈走勢,找出地下礦脈位置。
夜御府的老司空也是墨家出身,只是所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