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章 借魄(第2/3頁)
章節報錯
“恭敬不如從命,且由學生來拋磚引玉。”白樸捻著長鬚,環顧周遭,道:“那便為南征賦詞一首。”
“好。”
“笳鼓秋風,旌旗落日,使君威震雄邊。羨指麾貔虎,鬥印腰懸。盡道多多益辦,仗玉節、亳邑新遷。江淮地、三軍耀武,萬灶屯田……”
白樸吟到後來,轉身,看向官道上一個個身披盔甲的武將,吐出了最後一句。
“明年看,平吳事了,影象凌煙。”
這詞不算驚豔,卻是個好彩頭,指出大軍一兩年內便能平定江南。以白樸平時之為人,可說是非常給面子了。
不過他與張家有關係走得近,其中有幾句話便隱約像是給張家寫的,算是他的性情如此。
等眾人評說了幾句,白樸團團行了一禮,又退回隊伍裡,不願出風頭。
其後旁人紛紛上前寫了詩詞。
如今北方文脈凋零,連他們這些士人作的詩詞也只能算是不錯,少有名篇佳作。
直到劉秉恕身後有個年輕人出列,有些傲然地微昂著頭,吟了一首詩。
“臥榻而今又屬誰?江南迴首見旌旗。路人遙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歲兒。”
“咦。”
眾人不由紛紛看向劉秉恕,笑問道:“這是劉公帶來的人?好銳氣的詩。”
“這是真定硯公的學生,劉因劉夢吉……”
李瑕如今常讀書,倒也聽得懂這詩中典故,這個真定來的年輕官員嘲諷的是宋太祖趙匡胤。
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便是趙匡胤滅南唐時的名言;至於“周家七歲兒”指的則是趙匡胤陳橋兵變時、年僅七歲便被奪了皇位的周恭帝柴宗訓。
短短一首詩,把對趙宋的譏意表達得淋漓盡致,確是才氣逼人。
只是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比如陸秀夫便一直站在百官之中,聽了這詩心裡便微微搖頭。
待這些年輕官員們都寫過詩,則是幾位重臣出列。
郝經寫了首長詩,依舊是那娓娓道來的風格。
“白叟休垂泣,蒼生獲再蘇。只知期用夏,更擬論平吳。旭日冰天透,仁君雪國無。終能到周漢,亦足致唐虞……”
這是到現在為止陸秀夫最喜歡的一首,不像白樸那麼敷衍,不像劉因那麼凌厲。
可惜這詩還是太晦澀了,沒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如今北方平定、馬上要吞併江南的格局。
而此時還敢跟在郝經後面寫詩詞的,已只有劉秉忠了。
看到眾人的目光向劉秉忠看去,卻見這位老臣笑了笑,出列向李瑕行了一禮,捻著長鬚,開口緩緩吟誦。
“望乾坤浩蕩,曾際會,好風雲。想漢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
陸秀夫聽了不由緩緩點頭,認為這首詞的氣象確實是夠的。
“……天君幾時揮手,倒銀河,直下洗囂塵。鼓舞五華鸑鷟,謳歌一角麒麟。”
“好!”
待到劉秉忠一詞念罷,群臣紛紛大讚。
哪怕周圍的武將並不能聽懂詩詞,也能因此而大感振奮。
這是劉秉忠與郝經的不同之處,他刻意在詞中用了更多淺顯大氣的詞語,為的便是讓不通文墨的將士也能感受到新王朝的恢宏之氣,讓南邊計程車紳百姓嚮往這天下一統的太平之世。
“臣以此詞,預祝陛下旗開得勝,早日平定江南、混一天下。”
“借諸卿昔言。”
李瑕伸手虛扶了一些,目光看去,卻發現有不少臣子目光灼灼,其中便包括白樸。
他才想起來,這些人是以為他很會寫詩詞的。
畢竟氣氛到了這裡,果然有人敢開口相邀。
“陛下許久未作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