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對的敵人不再是淮西軍,而換成了叛軍主力之後,李庭芝忽然發現戰事變得困難起來。

他甚至連敵軍大股兵馬的蹤跡都掌握不了。

才得到訊息,叛軍主力竟是「已經渡河」了。

大宋名臣宗澤死前高喊著「渡河」,彷彿那條淮河對宋軍而言是道天塹。李逆的兵馬渡河卻那般輕而易舉。

「報!」

這邊苗再興派回來的信使還沒說話,又有士卒趕來報信。

「東面二十里外發現叛軍騎兵!」

「報。趙將軍命我報李節帥,西面湖泊發現叛軍水師,將從水關入廬州。」

這是包圍之勢。換言之,叛軍早便打探到了宋軍的位置,悄無聲息地佈置了包圍圈。

而宋軍卻根本沒發現。

為何?

因為叛軍有快馬、有望筒甚至於有準西百姓通風報信。

準西這些百姓,尚且將蒙元視為仁義之師,何況於唐軍?

李庭芝想著這些,眼神漸漸呆滯了些。

孟珙、杜杲曾經讓他相信,哪怕國勢有強弱,但人定勝天。

不久前王蕘說天下大勢,他心裡不以為然,認為天下大勢可以人力改之。

但現在他發現自己還不夠堅決。

若夠堅決,理會朝廷那狗屁金牌做甚,早半個月便要奪回廬州了。

「退兵。」

李庭芝無奈下令。鳴金聲起,宋軍只好放棄了對廬州的攻勢,流水般向南撤退。

「告訴趙淮,我將親自領兵斷後,命他速退往江岸保護船隻。」

至此,搶回淮西之戰略目的已完全失敗。

雖然王蕘自負、夏富庸弱,卻得叛軍主力之迅速支援。

李庭芝、趙準,空有名將之才,卻受朝廷掣肘,糧草絕斷,苦無支援。

唯一能讓人欣慰的是,朝廷本來就對武力收復淮西不抱期待。這次退兵,本就是奉旨退兵,沒有太多戰敗的責任。

其後五日之間,李庭芝且戰且退,往東南方向轉戰三百里。

這次,他們面對的是剛剛擊敗了蒙元的唐軍主力。

不論是軍備、士氣、戰力,唐軍都正處於最巔峰,只怕已可算是當世最強悍的兵馬。而宋軍糧草已斷,全憑意志支撐著,自是艱苦。

好在,他們終於還是退到了浦口渡。

長江滾滾,傳來陣陣濤聲。

江風吹在宋軍士卒們的臉上,他們已不再有原本的銳氣。

「李節帥。」

渡了多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