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承緒便埋怨道:“為父方才全都說了,你嫌囉嗦,又不聽為父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原該打的大戰都打了,還未塵埃落定的是祭祀之事。”

“孩兒明白了。”韓祈安道:“招降李庭芝,答應他,陛下會善待趙宋宗氏,保留其陵寢規格……”

~~

韓祈安與李瑕稟奏此事時,李瑕卻沒太聽懂,他理解不了這時候人對於祭祀的看重。

“區別在何處?”

“陛下取國號為唐,有復興大唐之意,承的是唐之正統。待滅宋之後,可否定趙宋之皇帝之名,定其為割據藩鎮,甚至亂賊。如此一來,趙氏三百年功過難定……”

李瑕問道:“那華夏這三百年來又算什麼?”

“無正統王朝之亂世。”

“朕不會這麼做。”

與好惡無關,如果否定宋國三百餘年的正統,那就是否定如今還活在江南的臣民一生的信念,對一統江山是極大的阻礙。

“臣清楚陛下不會這麼做。”韓祈安道:“但,如李庭芝等人不清楚。他們必然擔心陛下苛待趙氏,則宋代三百一十年無人編史,宋之國史不存、宋人文章失傳;皇陵無人保護,一旦遭盜歷代帝王曝屍荒野,子孫無法祭祀。這些宋臣歸順,才能為宋朝求一個編史護陵的資格。”

李瑕有些遲疑。

他終究還是不太理解這個君臣觀念更重的時代,於是問道:“李庭芝……擔心這個?”

“朝代更迭,興、亡不可怕,可怕者如靖康之變,國家顏面不存,如蒙古滅西夏,西夏文字不存。”

~~

三月十八,六合縣。

李庭芝終於是答應見了北面的使節。

這次來的卻是鄧剡。

鄧剡原是宋咸寧三年的進士,後因落罪而判到了川蜀。如今則是李瑕新任命的淮西安撫制置司參議官。

由他而不是王蕘來勸李庭芝,因為王蕘性格顯然不受李庭芝喜歡。

鄧剡則嚴肅誠懇得多。

“長江以北,只剩下李公還在頑抗了。”

“我常與人言,此戰不求勝,但求盡力。”

“李公已經盡力了。”

李庭芝道:“我的命還在。”

“陛下卻還想留李公的命,為生黎社稷謀福。”

“中原已收復,如我這般武將又還能為生黎謀何福祉?不如為大宋盡忠。”

“為大宋盡忠的方式有很多,未必要戰死。”

鄧剡準備用來說服李庭芝的理由有很多。

只是話還沒開始說,卻見有士卒匆匆趕到,有些慌亂地向李庭芝稟報道:“大帥,不好了!”

李庭芝皺了眉,正要止住那士卒,但那些壞訊息已經當著鄧剡的面,全都被倒了出來,像是那士卒故意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