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禮始終沉著,將御旨收了,又道:“既設雲中路,治所不該設在陰山以南的九原城。”

他停頓了一下,眯著眼看向地圖。

便有官員問道:“制使可是想要將治所設在豐州?”

“不。”

劉元禮道:“我打算啟奏陛下,在黑水河畔、汪古部的駐地再建一座大城。”

“制使。”有官員出列,進言道:“陛下才答應制使重建豐州城,如今尚在奠基,制使又要建府城,未免太勞民傷財了。”

“是啊,陛下連宮城都未營建,而云中路卻要同時建造兩座大城?”

“有必要。”劉元禮抬手,打斷了下屬的勸說,道:“往後一旦與海都開戰,海都若要遣騎兵奔襲我大唐,會選擇哪裡?他不會選有燕山為屏的河北,不會選處在大漠南端的甘肅,更不會選賀蘭山邊的寧夏,忽必烈便是在那裡大敗的。那就唯有河套,而河套不穩則天下震動。”

河套的戰略意義不必多說。

收復中原時,它是關鍵;守中原時,它更是關鍵。

如今在西邊的寧夏路楊奔只管訓練騎兵,那是因為那裡有賀蘭山與大漠為屏障;而李瑕以劉元禮鎮守河套,看中的卻是其沉穩不冒進的性格。

……

過了一個多月,長安。

李瑕收到了劉元禮請求建造雲中路府城的奏章。

國朝初立,國用不足,要在草原建城當然吃力,然而重建豐州城之事其實便出自李瑕的旨意。

李瑕立國後,便時常在獨處時寫一本小冊子,記錄這個王朝與元、明兩代的不同。

在盡力憑記憶畫出明代疆域時,很清晰就可以看到,若是河套不穩,敵兵只需要突破大同防線很輕易就能殺進中原腹地。

如此一來,還選擇遷都北平的話就會非常危險。

於是,李瑕仔細看了地圖,選擇了再建豐州城。

豐州的大概位置在後世的呼和浩特。

他希望這座大城能夠為當地百姓帶來安定與繁華,漸漸使河套成為王朝的中腹之地。而不僅是唐時雲中都護府一樣的羈縻地。

而劉元禮說的不錯,豐州城位於大青山南側,那就還需要在更北的地方建一座大城。

宮城雖未建,李瑕卻是提起筆,在劉元禮的奏章上勾了個“允”字。

其後,筆走龍蛇,他給這座新城起了個名字。

靖安城。

他知道,要讓民族融合還需要很漫長的時間。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由他開始……

~~

建統十四年,二月初四。

雲中路,靖安府。

靖安府城的位置正是愛不花為迎娶月烈公主而準備建造的趙王城所在。

當年愛不花卻只是規劃好了城址,修築了城基便遇到大戰,遂耽擱了下來。

劉元禮主政河套之後,便在這個城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經過了六年營建,一座塞外大城終於拔地而起。

也就是在這座大城建成不久之後,天子西巡,先去了甘肅、又去了寧夏,如今終於要到雲中路來。

……

“這是第一座原本沒有,如今卻有的城池。”

李瑕策馬到了城下,抬頭看去,心中忽生感慨。

劉元禮跟在李瑕身後,卻沒能體會到李瑕的心境,唯覺驕傲。

他始終認為,開疆擴土不如穩固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