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穩妥(第1/3頁)
章節報錯
堂上,趙良弼與吳澤還在爭論。
李瑕坐在上首聽著,推敲著忽必烈的想法。
他閉上眼,彷彿置身於開平城中,看到了各方使節,有黑髮、粟發、金髮,來自天下各處,準備為忽必烈這位新的蒙古大汗朝賀。
阿里不哥已經死了,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也只有一個大汗。
這一片盛況之中,忽必烈攤開手中的情報,看到了昔裡吉稱汗,看到了海都、兀魯忽乃、李瑕結成了聯盟,甚至還有金帳汗國的別兒哥參與其中。
當務之急是什麼?
是穩固汗位。
把慶祝勝利的大典進行下去、完成、宣告大蒙古國新汗的誕生。
忽必烈真的需要李瑕交出六盤山那位“蒙古大汗”,或透過外交,或透過戰爭。
想著這些,李瑕對趙良粥的說辭已不感興趣,目光又落回桌面上。
紙上寫著三個字——秦、唐、中。
國號怎麼定,已思考了許多日,這三個字對李瑕而言也有了更多的含義,代表了他不同的想法,或穩紮穩打,或借勢而為,或冒險拼搏。
一樣的道理,今日怎麼回應蒙元使節,也代表著往後的策略是穩妥還是激進。
“大元若與趙宋聯合來攻,你們必抵擋不住。盼你們能看清局勢,以免治下百姓受戰禍之苦。”
趙良弼說到這裡,李瑕終於回應,問道:
“你可知我為何稱帝?”
“秦王之心,天下皆知,豈還用問為何?”
“那我為何在此時稱帝?”
趙良弼笑而不應,但李瑕一開口,他還是顯得恭敬了些、不敢再以“你”相稱。
李瑕道:“我欲北逐蒙虜,救萬民於水火,復漢家之威儀。然宋廷懦弱、屈膝於蒙虜,故而我須稱帝、以帶領天下志士站著抗爭。又怎麼可能與你們議和?”
趙良弼臉上的笑容不褪,像是對李瑕很恭謹,又像是帶著一些譏諷。
冠冕堂皇的話他聽得多了,李瑕說得再大義凜然他都不信。
稱帝必定是因為個人野心,方才李瑕自己都承認了。
說什麼宋廷議和了才叛宋稱帝,無非是找個理由而已。
“大元皇帝陛下繼承天命,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乃中原正統之君。望秦王莫以蒙虜呼之。”
趙良強道:
“至於議和與否,還望秦王三思。”
“不必三思了,之所以見你,因正需你帶我的國書回去給忽必烈。”
李瑕道:“且在長安再待些時日,待我登基大典之後,自會禮送你離開。”
趙良弼本就沒指望李瑕能馬上答應,行了一禮道:“多謝秦王款待長安城沒有國賓館,還是知府江春臨時安排了驛館招待蒙元使節。”
此時江春引著趙良弼離開秦王府便往驛館而行,偶然還聽到了趙良弼與副使耶律乃乃用蒙語低聲交談了兩句。
江春蒙語雖不太好,但還是按李瑕的要求學過一些,倒也能聽個差不多懂。
“他拒絕了,那就請大汗派兵打過來好了。”
“他會答應的,故意裝作不願答應,談條件。”
江春淡淡一瞥,見趙良弼神色篤定,不由又想到秦九韶的分析,遂覺得秦王還真有可能談談條件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