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澤、劉秉忠不自覺站了起來。

“哈拉和林訊息,我方王師未至,阿里不哥棄城而走了!御駕已由開平動身回燕京……”

縱使史天澤、劉秉忠平素為人沉穩,聞言也是大喜過望。

兩人對視一眼,已猜到阿里不哥為何放棄哈拉和林。

這半年來,忽必烈一方面督促移相哥攻打阿里不哥,一方面遣大軍北上支援移相哥,同時坐鎮開平,做御駕親征的準備。

但另一方面,金蓮川幕府也在助忽必烈聯絡汗廷諸王,慫勇阿魯忽背叛阿里不哥。

如今看來,該是計成了。

至蒙哥汗駕崩以來,第一年北歸稱帝,第二年隴西之戰,第三年昔木土腦兒之戰,第四年平定李璮,第五年攻打李瑕之後回師漠北,已經歷五年有餘。

而今已是十月下旬,汗位之爭必然還要邁入第六年,但終於是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階段……是阿里不哥先與阿魯忽決戰,再與忽必烈決戰。

這場汗位之爭一點都不驚心動魄。

它是一群強盜的子孫在分家財,大部分時候都只是在罵罵咧咧,比的是誰能爭取到更多黃金家族子孫的支援。

真正的決戰只有那一場兩場,多數時候不過是黃金家族諸王各自徵發牧民與百姓、徵集錢財與糧食,之後比一比誰的實力更強。

從一開始,阿里不哥就是必敗的。

他並非沒有機會。

可當李瑕早早遞出訊息,他還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忽必烈前去向他服輸;

當移相哥讓出哈拉和林,他還是傲慢地等在哈拉和林,等著阿魯忽徵集了兵馬錢糧後拱手送給他;

永遠只會傲慢地等,懦弱地逃,害怕強敵卻喜歡瘋狂壓榨治下之臣民。

把漢人當作兩隻腳的羊,不屑於漢人的幫助。固執於蒙古舊制,只知道以馬蹄踐踏四方,妄圖以屠城、搶掠征服天下?

成吉思汗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中原早已不是腐朽金王朝治下,蒙古軍隊撿便宜的日子到頭了。

劉秉忠知道這是漢制的勝利。

是他十餘年前便告訴忽必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政治主張的實現。

他轉頭看向案上的圖紙,想像著一座恢宏的大都城拔地而起,他看向館外那原屬於金王朝的殘破宮城,看向天邊那一抹殘陽,像是日薄西山的蒙古舊制。

“這該是大元對蒙古舊制之勝,若能先改國號再北征……”

這個“大元”的國號,其實就是劉秉忠起的。

如今忽必烈雖答應了改國號,並一直在做準備,但一日未詔告天下,便多一日讓人心中不安。

不久前,劉秉忠剛剛把郝天益叛逃之事稟奏給忽必烈,訴說的就是這種不安。

才想到這裡,便看到一道人影自館外向這邊匆匆趕來。

“史丞相、聰書記……”

王鄂是金末的狀元,開封破城時為張柔所救,如今是翰林學士承旨,負責擬聖旨。

他今年已有七十三歲了,邊呼喊邊跑,氣喘吁吁動作僵硬的樣子,看著便讓人既擔心又心急。

而在他身後追趕的則是女真大儒徒單公履。

史天澤、劉秉忠連忙迎上。

“狀元公慢些,何事如此急切?”

“陛下已動身回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