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破鏡難圓(第2/3頁)
章節報錯
宋、西夏的交戰更多時候都是這樣修築城寨,屯兵營田,互相對峙。只有這種打法才有足夠的糧草來支撐漫長的戰事。
蒙人不擅長這種打法,攻打關中時選擇的是迂迴包抄。
楊大淵擅長。
築城屯兵,當世比他有經驗的人沒幾個。
當年隨餘玠、蒲擇之構壘守蜀之人,比他資歷老的,也只有王堅,卻還在臨安榮養。
便是張珏,論經驗也比楊大淵淺得多。
據壘推進的策略,首先看水路。
延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延安,流向黃河,塞門寨就在延河邊。
楊大淵佔據了延河上游,面對張珏,他在地勢上佔盡了優勢……
其實,當年蒙哥死時,楊大淵也曾想過反正,復歸大宋。
但當時他家小都已陷在蒙軍之中,不好逃離。
之後北上覲見了忽必烈,被忽必烈之氣度折服,他便罷了再叛心思。
一轉眼,已成了蒙古都元帥了,幾乎已成為一個新的世侯……
三月初五。
楊大淵才剛剛收到合丹、史天澤撤兵的訊息,招兩個侄子來商議。
“猛攻一兩個月,卻攻不破李瑕的防線,大蒙古國愈發不能戰了,莫不是國勢衰退了?”
“立國不過數十年,正是最強盛之際,豈可言國勢衰退?”說話的是楊文安,他時年二十三歲,生得威風凜凜,眼神冷峻。
相比之下,他的兄長楊文仲便顯得文弱了些。
楊文仲嘆息一聲,又道:“但蒙軍對陣李瑕,接連吃了敗仗,此為不爭之事實。我只覺當年投降時幾乎就是蒙軍兵勢最強之時,至於如今……唉。”
楊文安道:“兄長多慮了,因阿里不哥之亂未曾平定罷了,實力猶在。”
他並不因蒙軍的撤退而沮喪,相反,顯得有些興奮,轉身面向楊大淵,拱手道:“叔父,我認為這對我們而言還是好事。”
“好事?”楊大淵沉吟道:“宋軍可抽調出更多兵力支援張珏,豈可稱好事?”
楊文安道:“諸路皆敗,損兵折將、耗費錢糧無算,唯有叔父取得進展,功高於諸將;又可借與宋兵對峙之機積蓄實力,學史、張、嚴家自治一方,管軍民之權。自是好事。”
楊大淵搖頭,嘆道:“你目光短了,只顧一家之利,卻忘了國勢若敗家也難保。”
比如大宋就是國勢衰敗,不能保家。
正待再說些什麼,有校將匆匆入內。
“大帥,張珏遣使送了口信來,稱李瑕邀大帥明日午時在延河渡口隔岸一見。”
“誰?”
“說是宋國平陵郡王末將猜測該是李瑕親自來了。”
楊大淵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