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匈奴(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是他第二次在汗位之爭中做出選擇,且堅信是對的……
如今忽必烈命合丹從開平領了六萬兵馬從西線攻打李瑕,而這些兵馬本是準備北征阿里不哥的領地,可見這一戰能打的時間不多。
忽必烈顯然是希望儘快滅李瑕,再迅速回師北上。
合丹明白這個戰略意圖。
“大汗希望在春天結束這一戰,也許我們應該更快速地行軍了,丞相說吧,該怎麼走?”
耶律鑄道:“抵達九原城之後,我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沿黃河抵達蘭州,攻隴西;二是向南,走秦直道。”
帳中擺著張有些簡陋的地圖,耶律鑄卻是不需要地圖也對山川地勢瞭如指掌。
“沿黃河而行,好處是一路都是河套平原,路途好走,可在興慶府得到補給,前兩日得到的訊息是李瑕已攻下涼州,我們趕過去正好可以切斷李瑕的歸路……”
話到這裡,耶律鑄略略沉思,道:“但是這幾天之內,河西的情況也可能有變化。”
合丹問道:“我二哥闊端的那幾個兒子連牛狗都嫌棄,攔不住李瑕……丞相是這個意思嗎?”
他對闊端並不敬重,因為他的嫡系兄長們一直都在排擠他。
耶律鑄緩緩點了點頭,又說起秦直道。
“九原城是秦直道的終點,由這裡直直南下,經安塞、甘泉、富縣、黃陵等等,即可直抵長安。”
他點了點地圖上的延安府,這裡也就是他說的黃陵。
“楊大淵如今正在此處與張珏對壘,此處地形是黃土高山,都很難擊敗對方。我們如果走這條路,好處是能趁著關中空虛,直搗李瑕的腹地。但……”
合丹又道:“但路不好走,而且延安府不容易攻破,我們不一定能殺過去?到時還要繞回來。”
“是這個道理。”
“丞相覺得走哪條路好?”
“……”
這邊正在商議,雪夜當中有信使趕到了。
“宗王、丞相,是興慶府的訊息。”
“進來說吧。”
合丹讓信使入帳,還賞賜了他一杯熱酒暖身子,接過那封回鶻式蒙古文寫就的書信看了一眼,遞給耶律鑄。
“中書左丞行省西夏張文謙急報,敵賊李瑕十日內攻下永昌、甘州、肅州、沙州等地,斬永昌王、甘州大王、擒忽帖尼三皇后……”
耶律鑄看過,道:“訊息能這般快就到了,一定是李瑕故意讓張文謙知道,這是威懾的伎倆啊。”
換作漢臣,必然是大驚失色,但合丹、耶律鑄沒有。
他們久在哈拉和林,更瞭解蒙古諸王,知道闊端的兒子並不出色。
正是因為窩闊臺嫡系是全面的沒落,合丹才選擇堅定地支援拖雷家族,又怎會對闊端諸子抱有期待?
至於三皇后被俘,他就更不在乎了。
蒙古習俗,兒子連父親的妾氏都要收繼,哪在乎這些?闊端的母親都七旬了,還能活多久?
合丹反而認為這是個好機會,道:“李瑕現在還在河西,丞相說我們該怎麼辦?”
耶律鑄道:“算得出來,他的兵力不超過兩萬人,我們走黃河,經興慶府,先包圍涼州,可以試著殲滅李瑕。如果有變故,可以收復蘭州,駐蘭州、攻鞏昌。”
“不會有這個變故,我們的六萬騎兵將像狼群一樣撲向野狗。”合丹感慨道:“貪吃的野狗忘了周圍的危險啊。”
……
這夜,耶律鑄離開合丹的大帳,已對這場征戰充滿了信心。
在他看來,阿里不哥、李瑕不過是像漢時的七國之亂,他與合丹便像是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前往討伐。
唯獨不知流落西域的兒子如今怎麼樣了,如昭君出塞,音訊杳無……
“漢使卻回憑寄語,漢家三十六將軍。勸君莫話封侯事,觸撥傷心不願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