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五年前,忽必烈開始接觸漢人士大夫,邀王鄂到哈拉和林講讀《孝經》、《書》、《易》,以及講解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那年蒙古大汗還是窩闊臺。

當時的忽必烈還不到三十歲,連封地也無,其父親拖雷死的不明不白,母親被迫改嫁,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蒙古宗室。

王鄂記得很清楚,每次講治國之道都會講到半夜,某夜,忽必烈說了一句話——

“先生所言,我今日雖不能施行,安知來日沒有機會?”

當通譯將這句話翻譯過來,王鄂便愣了。

他知道,成吉思汗讓子孫們發誓,汗位只能在窩闊臺一系。

但他也從此決意追隨忽必烈,復興漢制。

後來,窩闊臺汗死,正是忽必烈提出,蒙哥是窩闊臺汗繼子,有資格登汗位。

之後忽必烈總領漠南,也真的行漢法,改革弊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堂……

十五年,一路走來,中原牧馬之地在今日重歸漢制王朝。

如何不教人唏噓?

……

“自惟寡味,屬時多艱,若涉淵水,罔知攸濟。愛當臨御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日……”

此時,“祖述變通”四字入耳,王鄂身子一顫。

“吾皇……吾皇……”

他沒忍住,高呼了一聲,哭倒在地。

劉秉忠、張文謙、姚樞等人連忙過來扶住他。

一雙雙手握在一起,眾人對視著,個個雙目通紅。

今日他們不想談這道登基詔書是為了應對怎樣的形勢、不想談阿里不哥。

只有情懷、志向。

他們這些金蓮川幕府舊臣一直有同一個志向,才為此全心匡助同一個雄主。

經久淪喪之苦,才能扶手相持、齊心協力……

~~

與此同時,臨安,宮城。

趙禥已登基為帝,依例,每夜臨幸之妃子須到合門謝恩,由主管宦官記錄受幸日期。

這是先帝發喪的第四日,小宦官們正百無聊賴地坐在合門處閒聊。

“關大官叫咱們來做什麼?”

“不知啊,國喪未過,官家初立,還能有嬪妃來謝恩不成?官家都還未大婚……”

說話的宦官忽然停下話頭,愣愣看著前方。

只見一群嬪妾正向這邊走來,一眼望去,竟有三十餘人之多。

“這都是……都是來謝恩的?”

“不會吧?”

“但,但好像真是的……”

很快,訊息已傳到程元鳳耳中。

這位大宋宰執愣了一下,有些不可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