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交代(為白銀盟主“niema”加更4/11)(第3/4頁)
章節報錯
那還是建炎四年,宋高宗皇帝才逃到南面,在海上漂著。張浚趕赴漢中,率十八萬大軍主動出擊,意圖收復全陝,大敗。
這種傻問題,沒人回答。
昝萬壽只好自顧自道:“欲以步戰騎、進關中,當按兵據險、先行防禦、恃機襲擾,待時機成熟再行反攻。富平之敗前車之鑑……”
“李節帥便李節帥,休要一直引用富平之戰!”
胡三省忽然打斷了昝萬壽。
他搖了搖頭,嘆道:“富平之戰……有必戰的原由。”
昝萬壽不解,追問道:“可我怎麼看都不該打?”
胡三省不答。
他熟讀史書,最是清楚不過,張浚當時若不主動出擊、牽制金軍兵力、迫使金軍不能集兵南下,難道讓高宗皇帝一直在海上漂著不成?
這也是胡三省不愛搭理昝萬壽的原因,昝萬壽眼界太窄。
換句話,如今李瑕坐鎮漢中,自是不敢到關中與騎兵決戰。
可若哪天蒙軍攻破兩淮、直趨臨安,李瑕便是帶著漢中兵馬到關中死絕了,也得出戰。
還管時機、戰術?
故而,蜀帥人選這兩年看的是能否穩住漢中局勢,到了往後,必然還得看是否有足夠的忠心,是否將君王社稷擺在第一位。
胡三省想得通透,於是忽然明白過來,為何自己會對李瑕本能的不信服……
因為一個十九歲的蜀帥,官家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瞭解其人忠心。
李瑕確實能戰、有膽魄,但官途不穩,憑什麼要信服他?
但漢中這官,胡三省還是要當的,因他答應過家中母親,須為國盡忠……
~~
陸秀夫卻已出了兵房。
士卒們並不讓他靠近北面城牆,於是他只在大散關內四處走動,觀察著,詢問著。
走到糧倉時,他遇到了董楷。
“君實也來了。”
“正叔兄。”
“可找到耕地?”
“只知祁山道可就地屯田,陳倉道地形還是太險了。”
“只能從漢中運糧?”
“最好還有別的辦法……”
兩人談了幾句,各自眼神中透出些激賞,又別過,各自繼續逛大散關。
一直到這日的攻事結束,陸秀夫估摸著李瑕已從城頭下來,過去求見。
“知南鄭縣事陸秀夫,求見李節帥。”
“進來。”
“見過李節帥。”
屋中擺著一張極大的地圖,李瑕正在那照著幾份情報標註。
陸秀夫前夜曾見過李瑕殺人,知道他平時像周公瑾,打仗卻像呂奉先,文武雙全,絕非旁人所言的“玉面小節帥”。
由此可見,當今聖上著實聖明,雖有丁大全、餘晦、袁玠這般奸佞無能之輩,但孟珙、杜杲、餘玠、李曾伯、王堅、呂文德……大宋稱得上名將如雲。
天子賜字李瑕“非瑜”,或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不會如周瑜那般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