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東派人去高陵找賈詡,但派的人到達高陵時,賈詡此時並沒有在,而是在長安城裡。

霍東派去的人只能分成兩夥,一夥在高陵繼續等待賈詡,一夥人去把賈詡去了長安的訊息告知霍東。

李傕把賈詡叫來的長安,一是為應對霍東佔領右扶風幾個縣城的事情,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讓賈詡站在他這一邊。

這些西涼將領攻破長安城後,他們就不在團結一致了,開始內訌起來。

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李傕與郭汜。

張濟、段煨看的比較開,在馬騰、韓遂進攻關中的時候,主動帶兵離開了長安城,脫離了長安這個漩渦。

剩下的西涼將領開始站隊李傕、郭汜。

朝堂裡的大臣們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現在肉都吃不到了,甚至已經收不到俸祿了。

現在關東諸侯因為戰爭已經停止對朝廷的進貢。

霍東在董卓死之前送了一些書冊,之後就再也沒有送過東西。

這些大臣基本都是士族出身,為了不脫離皇帝這個權力中心,只能靠著家族的支援度日。

關中的百姓就慘了,朝廷官員還有那些兵士暫時都得靠著關中的百姓來養了,賦稅是越來越重。

要是盤剝重的地方,百姓辛苦種出來的糧食還不夠交賦稅的。

有的百姓選擇把地賣給士族,成為這些士族的佃戶,成為沒有戶籍的人。

這些士族因為在當地與朝堂上有影響力,使得他們交上的稅賦少了許多。

但朝廷收上來的稅賦不夠了怎麼辦?還得由百姓來承擔,繼續加收百姓稅賦。

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使得士族越來越壯大,百姓越來越難。

有不少百姓不堪重負選擇成為流民,有的流民逃到左馮翊的臨晉城,然後被霍東的人安置到各郡。

朝廷的入不敷出,終於引起了李傕、郭汜的重視。

李傕、郭汜都不想剛剛掌權沒多久就因為財政問題而崩潰。

於是李傕、郭汜開始在朝堂上商討如何解決財政的問題。

這些朝堂大臣幾乎都提出裁軍,說這樣可以減少朝廷的支出,百姓的承擔的賦稅少一些。

李傕、郭汜這些西涼將領當然不會同意了,他們認為這些大臣不懷好意。

要是裁軍就無法應對那些關東諸侯與霍東。

李傕、郭汜信不過朝堂裡的那些大臣,二人把在長安的西涼將領們聚集在了一起。

李傕、郭汜並排而坐,來到的將領們分成兩派。

支援郭汜的人坐到郭汜那側,支援李傕的人坐到李傕那側。

賈詡眯著眼睛掛著笑臉走進了屋子裡,不少西涼將領跟賈詡打著招呼,他們非常敬重賈詡,賈詡都一一回應。

李傕、郭汜都注視著賈詡,看賈詡支援誰。

賈詡來到李傕那側,然後找到一個靠後的位置坐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