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啊!!!”

摩洛哥城外片場上,李察身穿十字軍將領鎧甲,騎著戰馬,帶著數百騎兵,衝向了阿拉伯聯軍的陣營。

這是阿拉伯聯軍的第二次圍城,第一次圍城是在國王鮑德溫病逝之後,呂西尼昂公爵掌控耶路撒冷,他允許手下領主攻擊阿拉伯商隊,挑起了兩邊的戰爭。

不久阿拉伯的報復來了,在阿拉伯人領袖薩拉丁的帶領下,數萬阿拉伯軍隊開始圍攻耶路撒冷。

聖城耶路撒冷本來是阿拉伯人的聖地。

從1096年開始,歐洲人在羅馬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宗教性軍事侵略行動。

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為主體,打著‘收復被阿拉伯木斯林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重要符號,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史稱‘十字軍東征’。

在《天國王朝》時期,耶路撒冷被法國大貴族佔領,在耶路撒冷傳教。

阿拉伯人失去了聖城,自然不會甘心,所以只要有機會就會想辦法奪回耶路撒冷,這一次耶路撒冷國王病逝,新國王年幼,又被權臣奪取了權柄,同時耶路撒冷內部也分成了鴿派和鷹派。

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出現了嚴重分裂,也大大削弱了耶路撒冷的實力。

加上呂西尼昂公爵等鷹派領主作死,搶掠阿拉伯人的商隊和領地,戰爭不可避免。

阿拉伯軍隊要進入耶路撒冷,恰好經過巴里昂的封地,面對阿拉伯人的千軍萬馬,巴里昂毫無退縮,一邊安排人回城報信,一邊帶著封地裡的騎士,衝殺阿拉伯人的前鋒。

“殺啊啊!!”

李察揮著十字長劍,在人群中左劈右砍,鮮血灑滿了臉上身上,全身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傷痕。

經過幾輪衝殺,巴里昂和手下騎兵終於頂住了敵軍的前鋒,但也幾乎彈盡糧絕。

就在這個時候,援軍到了。

.....

戰爭戲非常麻煩,每次拍攝前需要差不多半月時間準備,在拍攝的時候,為了表現出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也為了展示出戰爭的真實場景,劇組需要一點點地拍攝。

李察是男主角,在戰爭中的戲份比較多,他需要出鏡的次數也多,第一場大規模戰爭,他的戲份拍了五天,每天騎在馬背上,不停揮刀,噴番茄汁,不僅嚴重消耗體力,導致腰痠腿痛手臂抽筋,身上還有一種難聞的氣味,是番茄醬和汗水在太陽地下發酵的味道,每天拍完戲,身上幾乎不能聞了。

第一場戲拍了十天,又繼續拍攝第二場大型戰爭戲,由於提前做好了準備,到場就可以拍攝。

這一次是守城之戰,呂西尼昂公爵等人在阿拉伯人進攻後,冒失地帶人出擊,一戰下來,損失了上萬人。

進攻失敗,阿拉伯大軍圍攻耶路撒冷,聖城危在旦夕。

巴里昂接管了這座城市的防禦戰事,成了軍隊的領袖,他帶人親自守城,屢次挫敗了阿拉伯人的奪城計劃。

戰事持續了半個多月,雙方死傷慘重。

最後阿拉伯人利用攻城車準備撞垮城牆,耶路撒冷危在旦夕。

就在這時,巴里昂帶人主動出擊,出其不意,衝進了敵人的中軍,差點殺死了薩拉丁,可惜被對方逃過一劫,只受了點小傷。

巴里昂等人悍不畏死的衝殺,嚇得阿拉伯人停住了進攻的腳步。

巴里昂小勝一場,但也沒能打退阿拉伯聯軍,只能暫時撤回城中。

阿拉伯人不再工程,而是團團圍住耶路撒冷,斷絕城池的糧草。

圍城一月,沒有援兵,城中也出現了暴亂、瘟疫,死傷慘重。

繼續下去,聖城必然會變成一座死城,巴里昂找不到出路,只能親自出城與薩拉丁談判,答應讓出耶路撒冷,但不許屠城,必須保證城內民眾安全,否則耶路撒冷將戰鬥到最後一人,即使對方拿到了城池,也是一座空城。

薩拉丁考慮一番後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