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弗蘭克,李察拿出一個劇本,倒了杯茶,翹著腿坐在陽臺上,慢慢地看了起來。

《天國王朝》快要開拍了。

這部劇從去年六月份開始籌備,六改劇本,三次更換主創團隊,九月份確定劇本,接著劇組就開始了搭建外景,拍攝實驗片段。

經過大半年籌備,劇組三月份在摩洛哥開始拍攝,片中有很多大場景、外景,劇組先拍攝這部分,再拍攝主體戲份,大約還要兩個月。

李察也不用急,有時間了就在家裡看劇本,研讀一些跟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有關的著作,瞭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此來增加代入感。

他手上的這個劇本經過了多次小改,六次大改,最終版本跟第一次他看到的劇本差別非常非常大。

從感情基調上,第一版本的故事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主人公巴里昂小鎮鐵匠,妻子身懷六甲,自殺身亡,弟弟詛咒妻子,他一怒殺了弟弟,遭到領主通緝。

同時他的父親從耶路撒冷回到法國,準備帶他回到耶路撒冷,在途中跟領主軍隊廝殺,父親身亡,巴里昂獨自來到耶路撒冷,繼承他父親的男爵封地。

按照這種氛圍,劇組計劃在冬天拍攝,氣氛比較冷清。

改版之後,開局氣氛變得更輕鬆歡快,開局依然是小鎮鐵匠巴里昂,一個英俊高大健壯的鐵匠,開局勾搭上了領主子爵夫人。

兩人在草廬里約會,被領主撞破,巴里昂拼死逃竄,領主殘忍殺妻,並把罪名嫁禍到巴里昂身上。

就在巴里昂被抓住,即將被吊死時,他的野爹帶著騎兵殺到,救走了他。

他跟著野爹一路向東,準備回到耶路撒冷,一路上跟野爹學習劍術和騎術,不久領主帶兵殺到,雙方交戰,死傷慘重。

野爹重傷,臨死前把耶路撒冷男爵的爵位傳給了他,巴里昂帶著父親的佩劍和戒指,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耶路撒冷,在封地種田訓練。

一次意外救下了耶路撒冷國王的妹妹,未來的耶路撒冷女王,有夫之婦西貝拉。

兩人相互眼饞,很快勾搭到了一起。

之後耶路撒冷國王駕崩,王國風雲變化,西貝**位代替兒子成為國王,只是王國大權落到了她的丈夫手中。

不久阿拉伯領袖薩拉丁帶領軍隊進攻耶路撒冷,準備奪回聖城,西貝拉丈夫帶人抗擊,數萬大舉被擊敗。

之後耶路撒冷被包圍,巴里昂挺身而出,成了聖城的保衛者。

為了保護民眾安全,巴里昂堅守聖城數十日,最後光榮戰死,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在最初版本里,主角巴里昂比較喪,人物變化也不大,從始至終都表現得很成熟的樣子,還特別矜持。

心裡想著跟野爹去耶路撒冷享福,嘴裡卻推脫。

本意是去耶路撒冷逃難,卻寫成了帶著妻子的靈魂去朝聖。

眼饞女王的身子,卻裝模作樣,最後被女王逆推。

本是爽文模式,卻搞得扭扭捏捏。

相比較起來,最終版本的故事更簡單清晰,少了很多私貨,譬如宗教方面,即使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也能清晰地理解故事的內容。

此外對男主角的設計也更飽滿、熱血、有層次感。

一開始男主角是個品德、能力、見識,各方面都有缺陷的小人物,在去往耶路撒冷的過程中,開始學習劍術騎術,學習知識,增長見聞,從弱小變得強大,從懦弱苟且變的堅強勇敢無畏,從平凡變得魅力四射。

最終為了王國和人民,以及愛人,男主角挺身而出,光榮戰死,得到了民眾和敵人的敬重,被譽為聖城守護者。

這個版本故事主線更簡單,講的就是一個小人物變成了英雄的過程。

故事變得簡單了,人物卻變得複雜了,表演的難度也大幅度提高。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李察翻看了三十多本歷史專著,數百頁歷史文獻,反覆觀看了一些同類的電影、法國曆史劇,以及歷史紀錄片等等。

除此之外他還寫了五萬多字的人物小傳,前後折騰了兩三個月,比拍任何一部戲花費的時間都多。

有時邦辰女士調侃他說,百億大佬就該做百億大佬的事情,為了個電影角色花費那麼多精力,價效比太低,不划算。

李察有時也會覺得自己有點拎不清,但只要忘了百億大佬的身份,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小演員,他就會放下那份糾結,專心研究角色,為了電影藝術而奮鬥。

“我將勇敢地面對強敵,我將毫無保留地對抗罪人,我將為不能戰鬥者而戰,我將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我將不傷害婦孺,我將幫助我的騎士兄弟,我將忠實地對待朋友,我將真誠地對待愛情....”

鏡子前,李察昂首挺胸,大聲朗誦著騎士誓詞。

一開始沒什麼感覺,念起來蒼白無力,後來他想著書中許多騎士的故事,慢慢地沉浸到故事的氛圍裡,念起來激情澎湃,慷慨激昂。

唸完之後,他又一遍遍播放錄音,爭取讓每一句臺詞都滾瓜亂熟,這也是他練習臺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