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事情的來龍去脈(第2/2頁)
章節報錯
之前,吳老先生為了安撫三國之間的矛盾,可謂是花了不少的功夫的,不光單單是在三國之間進行遊說,還極力讓他們三國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
本來,宣帝也是不主張三國之間發動戰爭的話,關鍵,如果三國之間開戰的話,那將有多少黎民百姓,被迫捲入這場並沒有多少用的戰爭,讓他們流離失所,不得安生,這也是宣帝不願看到的結果的。
結果,在吳老先生的第三次勸說之下。宣帝才猛然之間發現,自己有好多想法,和吳老先生不謀而合,之前本就沒有和吳老先生,有過深入的交流的。
可是,現在卻不一樣了,宣帝已經透過吳老先生了解到了,如果國家之間開戰的話,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的話,反而會大大損耗自己國家的實力的。
倒還不如,形成現在這樣的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國之間彼此制約,以維持表面的制衡。這樣子,各自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什麼的。
吳老先生,還覺得,如果可以的話,他其實希望三國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最好可以相互幫助,形成經濟往來,這樣一來呢,三國之間不僅可以相互發展,多餘的資源還可以交換,互享,百姓也可以多賣錢,三國之間也有了聯絡,還能通商,這樣又何樂而不為呢。
宣帝,本來就不想參與到其他兩國的事情中去的,可是又不想吳老先生,在這其中受為難的。
後來,等到吳老先生,告訴了宣帝,他的設想之後。
宣帝,這才眼前一亮,這真的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既避免了戰亂,也能使的國家的經濟發展。
所以,宣帝也極力贊成吳老先生這樣的想法,首當其衝地就答應了吳老先生,並且也給吳老先生建議,看看三國之間需不需要簽訂一種類似於盟約一樣的東西,這樣,也就不害怕有人會不遵守了。
吳老先生,聽了宣帝這話,才恍然大悟,拍了拍自己的腦門,大笑不止,猛地,聲音提高了許多。
“對啊,這樣一來的話,豈不也多了一層保障。”
於是,吳老先生,遂把與自己隨身攜帶而來的和氏璧,一分為三,給了宣帝一塊。
俞國和陽國的皇帝,一看郯國十分相信吳老先生,覺得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樣,對自己的國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們幹什麼不同意啊,也沒有道理不同意啊,真的不同意的話,那不就成了傻子了啊!
所以,經過了吳老先生的見證之下,三個國家就這樣十分和平的簽訂了合約,三國之間,永遠不發生戰爭,彼此之間相互通商,商品人員自由地流動,從而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之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吳老先生,在那宴會的那天,認識了江莫寒,也收了江莫寒為徒,第二天,就把江莫寒帶著走了。
所以,宣帝和吳老先生兩人之間怎麼說呢,算比較聊得來吧!
宣帝,他是一個國家的皇帝,全國都尊敬他,後宮的妃子,也都崇拜他,身邊的奴才,也都懼怕他,所以,能夠找到一個志趣相投,能夠說說心裡話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而吳老先生,恰好就是那麼一個存在,本來就是現代穿過來的人,對於這種身份階級,其實並沒有多大觀念的,只是,十分隨性地把自己想要表達和想要說的,全都給表達了出來。
可是。宣帝卻不這麼想,只覺得吳老先生的境界很高,像一位得道的高人一樣,也不在乎這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其實,宣帝特別羨慕吳老先生身上這種灑脫,隨性,自己已經在這宮裡這麼長的時間,不說厭倦了這種生活,起碼是真的有些累了,如果可以的話,活成吳老先生的這種生活,想來也是極不錯的。
所以,宣帝看著吳老先生,彷彿就是看見了那個嚮往自由的自己,感到無比親切。
等到問候完吳老先生之後,宣帝也發現了,在吳老先生身後的另外,一位青年男子。
在他的身後還有,有一個侍從打扮似的人。
於是,宣帝低沉渾厚的聲音,在這大殿中響起。
想必,這位就是俞國的皇子吧!宣帝看著江莫寒說,其實也不需要江莫寒給他確定,這一看他肯定就是那俞國的皇子。
俞承浩顯然知道,便向著宣帝拱了拱手。
聲音雖平淡無奇,但與平常那可是一點兒都不樣的。
“父皇,身體稍有不適,所以,今年派我來參加,三國聚會,臨走的時候,他還讓我代他向你問好。”
宣帝一聽,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