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李淵和竇氏怎麼想,總歸是對李建成一種好的寄託。

唐武德年間,長安城中有佛寺一百二十座,寺院之中僧尼無數。

南城有靖善坊,坊中有興善寺,興善寺規模宏大,佔有靖善坊一坊之地。

興善寺主持法雅和尚,被城中百姓推崇為得道高僧。

李建成篤信佛法,經常請法雅和尚到東宮講習佛法。

法雅和尚與李建成來往甚密,可以隨意出入東宮,不受門禁約束。

所謂得道高僧,並非真的是清心寡慾,實際上也是些沽名釣譽之徒,迷戀的也是名利和權勢。

只不過寺廟之中的權勢地位,與官場上的權勢地位不同罷了,被遮蓋上了一層佛道的神秘外衣。

試想一下,如果這法雅和尚真是清心寡慾,你讓他變身為灑水、掃地的和尚,看他有沒有怨言?

實際上佛寺之中,大小和尚也是為了寺中的權勢地位在明爭暗鬥。

寺院與寺院之間,也為了爭奪信眾各展所能。

寺院的信眾多,得到的捐贈施捨就多。

得到的捐贈施捨多,寺院的大和尚們才會有更舒適的生活。

李建成是當朝皇太子。

興善寺主持法雅和尚能搭上李建成這條線,就等於得到了朝廷的支援。

有了李建成的捧場,興善寺借皇太子的招牌能迷惑更多的信眾。

法雅和尚出入東宮都如履平地,那些權貴之家更是對法雅和尚趨之若鶩,請他做道場、講習佛法。

官場有官場的利益鏈、關係網,佛寺也有佛寺的利益鏈、關係網,只是兩者運作的方式不一樣。

秦王李世民對佛法不熱心,觀音婢也不到佛寺去燒香,所以秦王府就不在興善寺的利益鏈、關係網之列。

天下蒼生追名逐利,利同則心同,有共同利益的集團,就有共同的追求,想法立場就一樣。

法雅和尚在未來繼承大統的人選上,自然是支援李建成,不支援秦王李世民。

法雅和尚見秦王李世民日漸勢大,太子李建成日漸勢微,他也是心急如焚,急著為李建成保住太子之位獻計獻策。

大臣之中信佛的人很多,法雅和尚向李建成進諫,讓他借弘揚佛法拉近與朝臣之間的關係。

法雅和尚則將自己變身為,聯絡皇太子李建成和朝臣之間的紐帶。

裴寂因為法雅和尚的原因,和李建成走得越來越近。

蕭瑀也因為在尊佛這件事上與李建成政見相同,相互之間產生好感。

李建成在東宮設立佛堂院,專門劃出一個院子設立佛堂,在佛堂之中供奉毗沙門天王。